金鸡光影,再次闪耀厦门。
日前,2024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在厦门举办,这是自2019年以来厦门连续第6次迎来“金鸡”,深度诠释一座城与一个节的双向奔赴。
第37届金鸡奖开幕式。2024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 供图
本届电影节,厦门共达成签约175个文化影视产业项目,签约总金额达316.33亿元,包括6个10亿元及以上项目、97个1亿元以上项目,涵盖影视、音乐、版权等多元业态,持续释放“金鸡效应”。
今年以来,厦门充满浓浓的“文化范”,各类演唱会、音乐会、艺术展、国家级文艺盛会等文化盛宴频频登场。就在上月底,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厦门举行;随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大型漆壁画 《长城颂》创作文献展也在厦门盛大启幕。
一时之间,星耀鹭岛,厦门再一次被推上世界的“高光舞台”,成为国内外备受瞩目的文艺高地。从电影到音乐,从演唱会到文化展,从滨海旅游到文旅融合……“厦门出品”、“厦门演艺”、“厦门文旅”成为日益“热辣滚烫”的文化符号。
以自然风光为底色,用文化内涵赋能,以节促产,以节促城,厦门借助文旅融合,逐步成长为一座集“文化中心、艺术之城、音乐之岛”为一体的文旅强市,朝着世界一流旅游休闲城市而大步迈进。
01
中国电影最高奖,为何长期落户厦门?
作为最具学术性、专业性、权威性的电影奖项之一,“金鸡奖”迄今已有40多年历史,每一届都选择在不同城市举办,但自2019年起就将“主场”连续10年长期落户厦门。
连续10年常驻一座城市,这是“金鸡奖”诞生以来从来没有过的举动,既体现出国家级文化盛会对厦门的高度认可,更凸显了厦门作为文化强市的深厚底蕴和强大竞争力。
近年来,不只是“金鸡奖”,包括“飞天奖”、“星光奖”、首届中国电视剧大会、全国优秀音乐剧展演在内的众多文化盛会纷纷落户厦门,将这座文化名城推向“电影之城”的新高度。
从全国来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在不断扩容,而有着深厚影视文化底蕴的城市不在少数,至于影视基地集聚而出圈的地方也不少,但最终胜出的为何是厦门?
早在“金鸡”落户之初,中国影协有关负责人就给了三点理由,“一是厦门市有着良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基础;二是厦门市对电影文化有着热切的渴盼;三是基于对我国华东地区电影发展的关注。”
没错,无论是一流的经济文化实力,还是厦门及华东地区对于电影发展的需求,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在这些宏大背景之下,厦门还有着诸多其他城市所没有的独特优势。
说起国内最具“文艺范”的城市,厦门必有一席之地。从“海在城中、城在海上”的空间布局到中西合璧的文化景观,从闽南文化、海丝文化、革命文化的交相融合到“厦庇五洲客,门纳万顷涛”的开放特质,都让厦门显得与众不同。
在厦门,既能看到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又能寻觅充满沧桑的历史建筑;既有清新浪漫的文艺范,又有市井百态的烟火气;既繁华又精致,既“复古”又新潮,既多元又独特……这些特色的存在,让厦门成了无季差全天候的“天然摄影棚”和“最佳取景地”。
在“金鸡奖”落户之前,厦门每年就有数十部影视剧前来取景;而随着“金鸡奖”品牌效应的持续释放,每年来厦门拍摄的剧组多达数百个。无论是校园剧、都市剧、爱情电影,抑或年代戏、革命电影,都能在厦门找到合适的场景。
其实,厦门与电影的结缘,并非始自今日。早在100多年前,得风气之先的厦门就已率先引进“默片”,而在民国时期“厦语”电影更是风靡一时,近年来“厦门元素”更会遍布于国产精品影视剧,而“厦门出品”的影视作品更是从鹭岛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影视产业,只是厦门打造文化强市的一环。早在10多年前,厦门就将文化创意产业列为重点培育的支柱产业之一,而在2013年前后着手谋划推动影视及相关产业发展,“十四五”时期进一步规划了以影视产业、网络视听产业为龙头引领产业的“2+3+2”产业格局。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地方。
随着国内外影视发展持续革新,各类奖项层出不穷,“金鸡奖”亟需摆脱“轮流坐庄”的办赛模式,告别单一的评奖活动,需要一个固定的举办地来丰富形式、传承理念并传承影响,谋求更高的专业化、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
作为文化强市的厦门,则要借助影视产业带动起文旅产业全面融合发展,并进一步提升城市显示度和知名度。
厦门与“金鸡奖”,可谓一拍即合、相互奔赴,从而实现多赢。
2024年金鸡电影市场开幕式暨厦门文化影视产业项目签约仪式。
02
双向奔赴,“金鸡奖”为厦门带来了什么?
“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大型赛事、文化展会和国际高端峰会,历来都是带动产业发展、促进文旅融合、提升城市知名度、重塑城市品牌形象的利器。
与热辣滚烫的体育赛事相比,国家级文化展会往往静水流深,文学奖、影视奖、艺术奖等顶尖文化奖项的影响更为广泛和深远,从经济产业到文化底蕴再到城市形象,无不如此。
“以节促产,以节促城”,厦门与“金鸡奖”的牵手,既是厦门重塑影视等文化产业的全新尝试,也是丰富其文化地标和形象标识,从而促进城市形象和城市品牌的再次升级的机遇。
以节促产,“金鸡奖”的落户,让厦门影视产业获得“弯道超车”的可能,一跃成为中国影视产业的新高地。
在此之前,厦门虽然拥有不错的影视产业基础,但无论与有着众多老牌电影制片厂加持的北京、上海、西安、长春相比,还是凭借影视基地而不断走红出圈的浙江横店相比,都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金鸡奖”的到来,补上了厦门影视产业最大的一块短板,由此开启一路腾飞的历程。据不完全统计,每年超过100个剧组在厦拍摄,20余部热播影片来厦路演、首映,100多场影视文化活动在厦举办,6800余场公益电影深入基层放映。
影视文化活动络绎不绝,众多影视企业纷至沓来,影视作为新的增长极正在崛起。近年来,厦门成功吸引了3200多家文化影视企业落户,年均增长10.8%,营业收入年均增长更是高达14%。
借助金鸡奖的影响力,厦门不只构建了完整的影视产业链,更实现了从“厦门元素”到“厦门出品”的关键一跃。
过去,厦门更多以“天然摄影棚”的角色而存在,多作为影视取景地而存在,虽然影视剧里处处可见“厦门元素”,但本土诞生的一流影视作品并不多。
随着“金鸡”到来,厦门主动“出击”,摇身一变为影视剧出品和制作的中心,“厦门制作”“厦门出品”“厦门发行”,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闽派”电影的概念再次不胫而走。
根据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发布的报告,2019年至2022年度,从电影备案企业数量、票房前50影片出品企业注册地来看,厦门排名不断攀升,2022年均已迈入全国前五。
根据当地提供的数据,仅2023年,就有126个文化影视产业项目落地厦门,今年更是有多达175个文化影视产业项目签约。
影视出圈带来的不只是自身的产业升级,更能通过“影视+”带动文旅、消费等多元业态的融合发展。
且不说每一届“金鸡奖”活动就能带来庞大的客流,仅每年电影节期间住宿餐饮、旅游零售等经济贡献增长率约20%,而随着众多拥有“厦门”标签的影视剧的持续出圈,“跟着影视去旅行”的风也在吹遍鹭岛内外,为厦门扩大消费带来新的增长空间。
据悉,目前厦门已形成35个影视打卡点、60多条“金鸡”影视主题旅游线路、300多款“金鸡”特色酒店服务,金鸡百花星光海岸每月吸引人流超过10万人次。
以节促城,“金鸡奖”与厦门的相互赋能,带动城市形象的再次升级。
过去说起“金鸡奖”,多数都会聚焦于作品本身,通常不会联想到其举办城市。毕竟,每一届都会轮换举办地,城市与电影节本身是割裂的,只是一次两次地擦肩而过,难以立足于长远,从而发挥双向的赋能效应。
如今,“金鸡奖”与厦门开始深度“捆绑”、交织融合。这几年,许多人说起金鸡必会联想起厦门,这里是中国影视人的“嘉年华”之城,也是无数优秀艺人的“加冕”之地。
可以想象,每一部获奖的文艺作品尤其是在影史上留名的佳作,一旦被镌上深深的“厦门印记”,成为让人不断铭记的星光璀璨的“厦门时刻”,将会给厦门带来多大的积极影响。
正如7年前金砖国家峰会的举办,让厦门的城市显示度和国际化形象得到全方位提升;“金鸡奖”连续10年“锁定”一座城市,同样进一步增厚了厦门作为文化强市的底蕴,让厦门在改革、开放、包容、创新等城市特质之外,又多了一层浓浓的“文化范”。
事实上,任何重大文化活动,都不是单向赋能,而是双向奔赴。“金鸡奖”成就了厦门的影视产业,而厦门也为“金鸡奖”开拓了更大的空间。
近年来,“金鸡电影节”正是从厦门完成两年一届”到“一年一届”的变革,从以评奖活动为主到集评奖、展演、主题论坛、线上线下活动、文化出海为一体的多元生态的锐意革新,开启影视工业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新征程。
厦门最大的优势当属开放,既是通商裕国的口岸,也是开放合作的门户,近年更成为外国企业“走进来”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桥头堡,投资出海从这里启航远征,而文化出海同样有厦门的一席之地,而“金鸡”借助厦门这一重要开放平台,正在扬帆起航。
一座城与一个节,双向奔赴、彼此赋能,既带动了中国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也让厦门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
第37届金鸡奖颁奖典礼暨闭幕式。
03
厦门又一大支柱产业,正在崛起。
近日,国家层面提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
根据文旅部数据,目前全国文旅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增长态势,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超过10%,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
作为文旅大市,文化创意产业是厦门“4+4+6”现代化产业体系中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23年,厦门全市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286.6亿元,增加值占全市GDP的5.4%左右,已经成为支柱性产业。
与20多年前单纯以旅游为主导的发展格局不同,如今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升级的大势所趋,加上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文化与旅游正在深度融合,而新质生产力蕴藏的赋能效应日益凸显,“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正如厦门有关负责人所说的,在培育和发展文旅产业方面,厦门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浪漫的滨海风光成就“海上花园”美誉,丰富的人文色彩塑造了独特的多元文化气息,浓郁的生活气息滋养了这座“闲不住”的休闲城市。
这些优势的存在,让厦门早在20多年前就已在全国“出圈”,成为第一批名副其实的“网红城市”,影响力持续至今。如今,每年都有1亿多人次旅客涌入厦门,给当地带来1500多亿元的旅游收入,旅游人次相当于常住人口的20倍左右,吸引力可见一斑。
发展旅游业,厦门自不用说,而在文化产业方面,厦门同样成为同能级城市的领跑者。无论传统文化领域,还是与消费紧密关联的文化娱乐休闲,还是影视、网络视听等支柱产业,抑或创意设计、动漫网游、数字文化等新兴产业,均走在全国前列。
正在展演的大型漆壁画《长城颂》创作文献展,系《长城颂》创作完成以来首次举办创作文献展,之所以落户厦门,正是因为厦门在中国漆画版图上有着极为突出的重要性,既是中国现代漆画艺术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漆画界的“黄埔军校”。
不只是漆画,厦门还有以漆线雕技艺、珠绣、保生大帝信俗、惠安石雕、布袋木偶戏、闽南皮影戏等为代表的众多非遗作品,既是厦门历史文化和艺术魅力的体现,也为“非遗+旅游” 活态传承提升影响力带来更大的空间。
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一流的自然生态,持续不竭的文化创意,助力厦门诞生了众多文化领域的龙头企业。在福建省去年底发布的重点文化企业榜单中,厦门市共17家文化企业入选,数量居全省各地市榜首。在商务部发布的2023-2024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厦门共有·14家企业和5个项目跻身其中;在今年初在文旅部发布的新一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中,厦门共有3家企业入围。
无论是文化产业还是旅游产业,无论影视产业还是娱乐消费,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理念指导下,呈现出交织融合、密不可分的发展趋势,文旅与影视、演艺、音乐、赛事、美食、会展、商贸、非遗等多元业态深度结合,全面发挥“文旅+”的乘数效应。
文化是厚积薄发的力量,既是硬实力,也是软实力。它能通过壮大文旅产业从而培育出新的增长极,也能通过厚植文化根基让整座城市更有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
一手抓文旅产业,积极培育新兴的千亿级产业集群,一手抓文化建设,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城市新形象上久久为功。厦门正在以“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为目标,全力建设“文化中心、艺术之城、音乐之岛”和“世界一流旅游休闲城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