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劳斯莱斯和货车相撞事件 " 的现场监控录像被曝出,当事人已经陷入了舆论漩涡。图 /IC photo
日前," 劳斯莱斯和货车相撞事件 " 的现场监控录像被曝出。视频显示,事故发生之前,两车一前一后,停靠在小区门外的封闭道路上,道路是双向单车道。两车司乘上车后,几乎同时在封闭道路上开始掉头,准备驶上工业大道,随后两车发生相撞。
不过从这段视频看,仍很难断定事件是否是 " 剧本 "。但毫无疑问,这起事件的当事人已经陷入了舆论漩涡,关于 " 剧本 " 的疑云始终笼罩,令事件双方疲于招架。
不妨复盘一下这起持续近半个月的事件。11 月 4 日,在广州市海珠区工业大道附近,一辆大货车与一辆粉色劳斯莱斯发生碰撞,劳斯莱斯的车头左侧受损,保险杠被撞毁。随后,朱女士表示不要货车司机李先生的任何赔偿,自费修理。
不过事件很快从一个好人好事,陷入了剧本的质疑。比如一些视频里事件双方曾疑似同框出现,被怀疑事先认识;货车司机也被曝出名下有一家建材公司,似乎并不是人们印象里的 " 农民工 ";劳斯莱斯疑似此前也与其他车辆相撞,受损部位均是车头处,等等。
当然很多质疑也未必完全站得住脚。比如朱女士否认所谓同框出现的男子是货车司机,货车司机名下建材公司据他说也是为了做工报销方便成立的,并没有具体的生意等,双方也都表示愿意接受有关部门调查。
事件发酵至此,恐怕需要非常翔实的调查,才能作出最后的判断。不过整起事件依然是值得玩味的——为什么一起普通的事故,最后酿成了几乎全网关注的公共事件?
其中一个原因,或许这件事从一开始,就充满了一种 " 流量思维 "。事件发生后,女当事人一方迅速在短视频平台上记录,通过镜头、文案、配乐,营造了一种 " 人美心善 " 的人设。
视频记录生活本身无可厚非,但过于 " 娴熟 " 的手法,终究给事件涂抹了一层滤镜:似乎原本会带来重大损失的生活烦恼,却以一种工业化生产的模式,变成了短视频里的 " 故事 "。而朱女士的个人账号确实借助此事,一周内涨粉超百万。无论如何,这都容易引发质疑。
而且双方沟通过程中似乎也有不诚实的因素。比如朱女士的丈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称,这辆劳斯莱斯是于 2024 年年中购入的二手车,维修费用在 10 万元以内;货车司机得知后却表示了不满," 我之前一直以为要赔 200 多万……如今说只需要 10 万的维修费,那我之前的‘大起大落’岂不是就像玩笑一样 "。
这些细节或许也说明,即便不是剧本,当事人也有着 " 炒作 " 一下事件的嫌疑。而这些,显然也会让舆论的观感为之一变,人们嗅到了不单纯的气息,自然也不会像起初一样,不加保留地献上赞美。
这起事件对于当事人,抑或是围观的公众来说,都是一个提醒。在短视频无所不在的当下,并不是一切都可以进行 " 流量变现 " 的。很多短视频天然地带有表演性、戏剧性的元素,当把种种生活场景生搬硬套进这种叙述模式,也难免会产生适应困难。
比如人们希望看到生活里质朴的善良,而不是浮夸的表演;希望看到诚恳的表达,而不是打造的人设。人们的善意投射,终究要指向一种纯粹,一旦觉得这有被 " 利用 " 的可能,难免有一种仿佛上当受骗的不忿。
此外,从某种层面上说,很多人之所以产生质疑,也是因为近些年被剧本骗了太多次了。从所谓 " 秦朗巴黎丢作业 ",到外卖骑手带患儿跑单,弟弟卖苹果供北大哥哥读书等等,一批打着日常生活、公共事件旗号的短视频,最后都被证实是摆拍、造假,在流量思维裹挟下走向一地鸡毛。
而随着类似情况的高发,人们的信任变得脆弱、神经变得敏感,都可以理解,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短视频套路对社会共识的伤害,其在制造一种 " 本能质疑 " 的舆论环境。
从这个角度说,人们追问 " 劳斯莱斯与货车相撞事件 " 也是有意义的。重塑信任,也得从坐实个案开始。这种 " 挑刺儿 " 也是一种倒逼的压力,提醒人们善用手中的镜头,在人人皆可发声的时代,更要坚守一种可贵的真实。
撰稿 / 江城(媒体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