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路的人、行李家当都挤在车厢连接处。本文图片均为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 何沛芸 图
早在春运前十几天,K152次列车上的旅客就已经多了起来。
这班列车曾是郑州开行的首趟始发进沪列车,已在两地往返44年,连接劳务输出大省河南省与产业发达的长三角,是改革开放时代的注脚。不同时节,人们在这条线路上流动“迁徙”,春天走出家乡,又在过年前返回家乡。
在列车上,很容易看到那些共通的、跨越时间的、寄托中国人情感的物品——大包小包,里面既有出门必备的行李,也有置办的年货、带给家人的礼物……即便路途千辛万苦,这些饱含浓浓爱意的包裹是一定要携带的。归心似箭的旅客们似乎都心心相通:车票的终点,家人们热切地盼望着他们的归来。1月14日至2月22日,2025年中国春运到来,共计40天。截至2025年1月23日9时,铁路12306已累计发售春运期间车票2.78亿张。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跟随K152次列车,用镜头记录了全程998公里的归途故事。
候车旅客在闸机前排队等待。
1月12日21时30分,排队候车的人群陆续通过检票闸机,扛着行囊,脚步匆匆,往13号站台停靠的绿皮火车赶去。这班K152次列车将在接下来的11小时6分钟里途经河南、安徽、江苏、上海三省一市,跑过998公里轨道,中途仅停靠5站。夕发朝至,睡一晚就到家,是许多人选乘K152的理由。
上海站13号站台,排队等待上车的乘客。
在始发的上海站,部分车厢已满载。
从1月初开始,K152已挂上了临时的加一车厢,以应对逐日上升的客流。38岁的列车长于洋自2008年开始跑这班车。他介绍,这是上海火车站每日最后一趟开往郑州方向的普速列车。1月12日这一天,K152次列车上有近1600名旅客,而列车定员人数为1289人。“这么多年来,票价没有涨过,硬座价格一直稳定在130元左右。”于洋说,“好多务工人员、学生都喜欢乘这趟车。”
王振方36岁 ,河南驻马店人,在上海打工近20年,是一名炼油工人。今年过年前,他先把两个孩子送上了回家的火车,自己要等到除夕再回家。在站台,他拍下送别孩子的视频发给家人。
历史上,K152的运行与民工潮密不可分。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沿海地区经济率先开始快速发展,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兴起,对劳动力的需求急剧增加。而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开始前往沿海寻找就业机会。在这种背景下,1980年10月11日,K152次列车的前身作为郑州首趟始发进沪列车开行。此后,郑州铁路局为助力河南务工人群外出就业,又陆续加开了多趟进沪列车。
交通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仍有许多人选择这条路线外出、返乡。列车长于洋估计,在始发站,K152往往已满员,停靠苏州站,超员率将达到20%左右,经过南京站,有时会超员50%。跑车超过十年的老列车员甚至能记住过目的乘客的脸,青春的、年老的。一位列车员记得一个十几岁去上海打工的小伙,早上乘K152抵达,晚上又买票回郑州,别人介绍的工作不靠谱,小伙回程在地板上坐着流眼泪。
K152驶离上海后,列车员开始检票补票。过南京站后,K152次列车的超员比率可达到50%。
如今,长三角仍是许多年轻人打工的目的地。同为河南人的刘豫北和江永康在硬座车厢的过道上认识。19岁的刘豫北是中专生,已经做了4年劳务中介。每逢假期,他介绍学校的学弟学妹到上海做假期工,比如到迪士尼或外滩的商场做保安。刘豫北曾经也是寒暑假工的一员,他能言善道,人际广,后来便做了劳务。他从招工的视角评价,现在的一些年轻学生“受不了气,吃不了苦”,尤其是十几岁的小孩们。
16岁的江永康刚从昆山富士康跑出来。他在中专读新能源专业,学校安排在富士康实习6个月,他干了1个月就决定买票回家。厂里要站着上班,流水线的线长爱骂人。他的许多同学也都干不下去,去时一百多人,现在只剩下二三十人。
19岁的刘豫北是劳务中介,能言善道,常乘火车往返。16岁的江永康刚从昆山富士康跑出来,他不喜欢这份学校安排的工厂实习。
郑州人石孟旋在南京站上车,他过去的一年很精彩。毕业后,他在上海一家软件公司做运营工作。2024年5月,他翘班去看邓紫棋的演唱会,被开除,索性离开上海,用工作一年多存下的8000块钱去了拉萨旅行。旅行结束后,他决定换个城市,换个活法,去了南京。工作不好找,他先进厂做了几天导光板,后来又租电瓶车送外卖。他觉得送外卖比进厂好,流水线熬人,送外卖反而自由。他喜欢邓紫棋在歌里唱,“天空没有极限,我的未来无边。”
石孟旋举起箱子才能穿过拥挤的过道。
前一天,石孟旋突然得知大伯因病去世的消息,赶紧买了无座票赶回老家奔丧。对于未来要做什么,他不太确定,但趁年轻还要在外漂一漂,最终要回老家定居,照顾家人。石孟旋的新年愿望是,希望亲人们都平平安安。
K152次离开南京站后,上车的旅客便少了。过了夜里12点,困意袭来,车厢过道上歪着倒着都是睡着的旅客。硬座车厢成为列车上最拥挤的地方,由经验丰富的老列车员值班管理。每一个小时,列车员要巡逻一次所负责的车厢。走过一节车厢25米,需要叫醒十几个睡眼朦胧的人,说无数声对不起。花约十分钟才能顺利通过。
午夜后,只买到无座票的旅客抵挡不住困意,扶在座位上睡着。
车厢连接处堆满了行李,一位中年人睡在两个大包上。
一名大学生扛着睡意看《是,大臣》的英文原著。
也有人还醒着。拥挤的空间里,一个侧身,一次让座,或者在车厢连接处点燃一根香烟,人与人就算认识了。戴帽子的大哥从口袋里掏出一包泰山牌香烟,开启一段闲聊,发现和旁边的大哥同为山东人。两人都将在商丘转车。
两个山东大哥分别在上海、苏州务工。
小武决定把座位让出来,和刚认识的小梁轮流休息。两人聊了一路。甘肃人小武在苏州实习,这次要到郑州转车到西安,参加一场同学的婚礼,然后再坐大巴回老家过年。河南人小梁在常州做保温材料的厂子里做技术工,第二天要去参加郑州一家事业单位的面试。
小梁把座位让给别人休息一会,自己站着。
过道上摆放着一位旅客的行李,桶、搪瓷缸、洗发水。
卧铺车厢熄灯后,一位还未入睡的旅客。
1月13日清晨6时50分左右,列车抵达商丘站。这是K152进入河南的第一站,接下来还将停靠开封、郑州。仍在实习期的列车员周瑾负责开关卧铺车厢车门,她记住了每个站进站前的标志物。比如,常州站进站前有一个塔,快到商丘就是列车剧烈晃动,郑州站在老城区,老建筑比较多。
经过一夜,列车抵达商丘站。
周瑾24岁,是这趟车班组中的年轻成员。
周瑾从北京交通大学硕士毕业。2024年8月,她加入K152的班组。读书期间,她接触的大多是交通运输数据,一直想实际看看一线的工作,“学了那么多东西就得知行合一。”她说,比如从前做中转旅客衔接研究,会考虑旅客走行时间、拥挤度。但实际做列车员后发现很多旅客不知道中转通道怎么走,也许将来会把旅客的反应时间一起加上去。她遇到各种各样的旅客,老人、盲人。她最喜欢的是一群大学生,一上车就拿出吉他边弹边唱,“很可爱”。
过了商丘,天开始亮了。卧铺车厢的旅客们陆续起床、洗漱,新的一天开始了,目的地也不远了。
一对上小学的姐妹在吃早餐。她们是河南人,在上海读书,父母在上海松江做建筑工程生意。
记者在洗漱间遇到Frank。他的家乡在非洲喀麦隆,这是他到中国留学的第二年,中文说得很流畅。他先在河南周口师范大学留学,后来又换到了同济大学。这是他第五次乘坐K152,票价便宜,可以省钱。这次他从上海到郑州是要去看医生。儿时,他的左眼意外受伤,要做义眼。他听说在河南做手术会比上海便宜几千块。
Frank在洗漱。
在商丘读护理专业的大二学生周心悦早早收拾好了行李,她要在开封站下车。十天前,她第一次去上海,经人介绍到电子厂做寒假工。不妙的是,她被分到做电脑外观的流水线,从晚八到早八上夜班。线上日常产量1600台,领导要求加班加产到2700台。她忍不住,和领导吵了架,不打算干了。
赶火车这天,她提前了4小时从郊区出发去车站,先坐公交,再换地铁。她看到地铁上人们光鲜亮丽,自己拉着行李格格不入,有点狼狈,流了眼泪。到了上海站,她才感觉进入普通人的世界,看到有务工者提着不值钱的水桶赶路,又心生同情。她想,这个城市很有包容性,但人和人的差距为什么这么大呢?
想到马上要到家了,周心悦就忍不住笑。
一位旅客的早餐。方便面仍是火车上最受欢迎的食物。
13日早上9时许,列车到达郑州站,旅客们提前收拾好了行李等在车门前。列车缓缓停靠在站台,K152次列车又完成一趟旅程。短暂休整后,它将再次启程,载着新的旅客穿梭在城市间,延续时代的轨迹。
一位旅客准备下车,望着窗外。
旅客整理行李准备下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