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大势看财经,作者:孙颖妮,编辑:王延春,原文标题:《31 省份人口出生率公布:广东为何最能生?长三角为何人口负增长?》,题图来自:AI 生成
文章摘要
广东人口出生率高,长三角及东北低。
• 广东吸引年轻人,生育率居高
• 长三角经济发达,出生率低
• 东北人口老龄化,出生率最低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 2023 年 31 省份人口出生率情况。数据显示,2023 年,有 15 个省份的出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39 ‰)。其中,共有 8 个省份人口出生率超过千分之八(8 ‰),分别是西藏、贵州、宁夏、海南、青海、云南、广东和广西,主要位于西部地区和华南地区。在这些省份中,西藏人口出生率达 13.72 ‰,排在全国第一,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多,同样超过 10 ‰出生率的省份还包括贵州和宁夏。
2023 年,有 16 个省份的出生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出生率最低的五个省份分别是黑龙江(2.92 ‰)、吉林(3.76 ‰)、上海(3.95 ‰)、辽宁(4.06 ‰)、天津(4.47 ‰),集中在东北和东部沿海。其中,黑龙江 2.92 ‰的出生率再度全国垫底,是全国唯一低于 3 ‰的省份。
在人口自然增长率方面,2023 年,仅有 8 个省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正增长,有 23 个省份为负,比 2022 年增加 3 个。其中,西藏、宁夏、贵州、海南和广东位居前五。与上一年相比,福建、江西和浙江 3 个省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由正转负,显示出人口增速在更多区域中进一步放缓。
图表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24》
东部城市出生率低,广东为何例外?
整体来看,全国出生率呈现西部地区整体高于东部地区,内陆地区普遍高于沿海地区,欠发达地区明显高于发达地区的态势。此外,人口出生率较高的地方,往往是城镇化率较低的地方。经济越发达,生活越富裕,城镇化程度越高的地区,社会越开放,观念越进步,生育意愿就越低。因而,北京、天津、上海,以及山东、江苏、浙江等东部沿海省份的出生率都不高,低于全国出生率。
然而,广东省却是这普遍现象中的一个例外。2023 年,广东省的人口出生率达到 8.12 ‰,排在全国第七位。在中国前十大经济大省中,只有广东出生率跻身全国前十。
在出生人口方面,2023 年,广东出生人口数 103 万人,连续四年成为全国唯一出生人口超 100 万的省份,连续六年保持出生人口全国第一。广东以占全国 8.9% 的常住人口,贡献了 11.4% 的出生人口,被称为 " 最敢生 " 的省份。
与之对比,排在全国人口数量前五位的山东、河南、江苏、四川,出生人口都不足 70 万人。
从广东省内部结构来看,2023 年,广东多座城市出生率跑赢了全国均值。广州、东莞、佛山、汕头、湛江等地的出生率都超过 10 ‰,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广州出生率 11.07 ‰、汕头 10.58 ‰、湛江 10.51 ‰、东莞 10.5 ‰。而珠海、潮州、惠州出生率均超过了 8 ‰。
在各省生育率普遍走低的当下,为何广东却对生育保持较高热情?
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王鹏告诉《财经》记者,广东之所以连续六年稳居生育大省之首,其背后有多重因素支撑。
第一方面原因就是作为经济大省,广东产业基础好,就业机会多,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尤其是年轻劳动力。这些人口不仅增加了广东的人口基数,还带来了更高的生育意愿和活力。
数据显示,广东已经连续 18 年蝉联全国常住人口第一大省,2023 年常住人口达 12706 万人,占全国人口的 9%。
第二方面原因是年轻化的人口结构为广东提供了巨大的生育潜力。数据显示,广东常住人口中,16 至 59 岁人口占比高达 66.58%,远高于全国的 61.3%。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从劳动年龄人口占比来看,东莞 15 岁 -59 岁人口占比高达 81.41%,位列全省第一。深圳、中山、广州、佛山也分别达 79.53%、75.44%、74.72% 和 74.37%,堪称年轻人的都市。
王鹏表示,广东对生育保持较高热情还与传统宗族文化、生育观念有很大关系,尤其是在粤东潮汕和粤西地区,传统家庭观念和生育文化较为深厚,重视家庭建设和子嗣传承,这类文化传统营造了良好的婚育风气。
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开展的一项群众生育情况调研结果显示,广东群众生育二孩的意愿略有上升,超五成 "90 后 " 的理想子女数为 2 个。
就业机会多,长三角为何人口负增长?
同为经济发达、产业基础好、就业机会多的长三角地区,在人口出生率上却与珠三角地区对比明显。
数据显示,江浙沪总人口规模高达 1.76 亿人,为广东的 1.4 倍,但 2023 年,江浙沪三省份出生人口总和为 89.1 万人,不及广东一省的出生人口(103 万人)。
2023 年,长三角三省一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均为负。其中,上海人口出生率排在全国倒数第三,为 3.95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2.42 ‰;江苏省人口出生率为 4.81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2.74 ‰;浙江省人口出生率为 5.8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0.86 ‰;安徽省出生率为 6.45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2.11 ‰。
在业内专家看来,长三角地区人口出生率低,一方面与经济发达、城镇化率高、人口受教育水平高、观念先进、育儿成本高、职场竞争和工作压力大有关,这是世界各国的共性趋势。另一方面,也与当地过去生育政策执行力度过严有关。
据悉,江苏是全国最早执行计划生育的省份之一,生育政策相较中西部省份和广东都更为严厉,出生率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主要省市中垫底。由于人口生育存在代际周期,20 多年前的人口生育形势,直接影响到了当下的生育率。
当前,江苏的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10 月 28 日,江苏发布了《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报告 ( 2024 ) 》,报告显示江苏 13 市已全部进入中度老年化社会,其中南通、泰州、盐城和扬州已经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截至 2023 年末,江苏 60 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 2089 万人,占常住人口的 24.5%,高于全国 3.4 个百分点;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1573 万人,占比 18.4%,高于全国 3 个百分点。
上海是中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大型城市。截至 2023 年底,上海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户籍总人口的 37.4%(同期日本的这一数据是 29.3%)。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副院长何建华认为,长三角要改善人口结构需要双管齐下:一是 " 内生 ",二是 " 外引 "。
" 内生 " 就是要采取切实举措,着力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克服育龄男女不婚、不育,不敢生、不愿生等心理因素与实际困扰,提升生育率。"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育龄妇女不打算再生育的前三位原因依次是‘经济负担重’‘年龄太大’‘没人带孩子’,高企的房价也是原因之一。在政策举措方面,应当以问题为导向,切实加以化解。" 何建华说。
" 外引 " 就是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现代化建设进程,打造青年人才友好型城市,吸引四面八方的‘新移民’前来宜居宜业。
上海财经大学讲席教授、城乡消费与人口中心主任汪伟也认为,长三角地区需要加强区域合作和协调发展,共同应对人口负增长带来的挑战。
黑龙江出生率全国垫底,东北怎么办?
2023 年,黑龙江以 2.92 ‰的人口出生率全国垫底,再创历史新低。这一数据已经明显低于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为严重的韩国。当前,韩国的人口出生率约为 4.4 ‰。
同时,黑龙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6.92 ‰,同样排在全国倒数第一。黑龙江人口死亡率为 9.84 ‰,在 31 个省份中最高。
东北三省中,辽宁省和吉林省的出生率分别为 4.06 ‰和 3.76 ‰,同样排在全国后五位。
王鹏告诉《财经》记者,黑龙江及东北三省生育率持续低迷与当地经济衰退、经济转型遇到困难、产业结构单一、就业岗位少有很大关系,这导致大量年轻人外流至经济更发达的地区,不仅减少了当地的育龄人口,还加剧了老龄化问题。由于老年人口占比大、生育能力有限,这自然降低了整体的生育率。
根据黑龙江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从 2011 年开始,黑龙江省常住人口一直呈下降趋势。2010 年黑龙江省常住人口为 3833 万人,2023 年下降到 3062 万人,从 2010 年到 2023 年,黑龙江常住人口累计减少了 771 万人。
截至 2023 年底,黑龙江省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 835 万人,占总人口的 27.3%,高于全国 6.2 个百分点,老龄化率排全国第 3 位,从轻度老龄化到中度老龄化用时 15 年(2005~2020 年),比全国进程 24 年(1999~2023 年)快 9 年。
此外,东北三省出生率低还与过去过于严苛的计划生育执行有关。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衣保中分析,东北城镇化和工业化早,很多就业人员在国企、行政计划单位,体制内的人员占比较大,过去计划生育执行得比较严格,东北的独生子女比例在全国是比较高的。目前,这批独生子女进入婚育阶段,因此出生率也比较低。
为了提高人口生育率,东北三省以及全国各地都打出政策 " 组合拳 ",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激励机制。例如,辽宁省坚持高位推动,将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纳入省政府工作报告和《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 年)》进行考核,持续发力。
同时,辽宁省出台《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方案》《关于促进 3 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组织实施好三孩生育政策,延长婚假、产假、护理假,增设育儿假、独生子女父母住院照料假;将推动建立普惠托育服务体系等生育支持内容纳入《辽宁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然而,解决出生率低下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在多位专家看来,提升生育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力量参与、系统谋划和部门协同,同时还需要一系列深层次的改革举措,保证政策切实落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大势看财经,作者:孙颖妮,编辑:王延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