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把一件不容易的事,坚持做了两年半:“雷打不动”每周三,由市委书记亲自带头,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轮流召开“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与企业面对面沟通、点对点解难。
市县联动召开906场、参会企业家6742位、收集交办问题8535个、满意率99.61%——无论是规格、频率还是效率,湖州政企恳谈会模式在全国都堪称领先,俨然已成一张城市新名片。
12月18日,沪苏湖高铁开通前夕,湖州将这张名片打到上海。这也是湖州“周三见”第一次走出湖州举行。
12月18日,湖州市政企恳谈会在上海举行 张剑/摄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在现场注意到,参加这场第115期“亲清直通•政企恳谈会”的,有湖商、沪商,还有长三角区域的专家学者,而他们,都被湖州市的领导亲切地视作“我们自己人”。
这次政企恳谈会的主题是“沪湖同城新机遇、政企同心谋发展”,是湖州的一次接轨之旅、探亲之旅、合作之旅。“希望大家在来来往往中看见新湖州,在沪湖同城中抢抓新机遇,在携手并进中共享新发展。”湖州市委书记陈浩表示。
澎湃新闻在采访中清晰地感知到,对于湖州来说,“周三见”这个用两年半打造的城市营商环境品牌,已被赋予了更多含义。这场会,是湖州坚守城市品格的外向表现,不仅是为企业解难的“沟通会”,更是亮出营商环境的“招商会”、展示湖州形象的“推介会”。
地点变了,“实在”没变
这次在上海黄浦江畔举行的政企恳谈会,有变化,也有不变。
和以往政企恳谈会“企业提问题、部门给解法”的流程不同,本次恳谈会包含了播放恳谈会工作纪实专题视频、副市长金凯介绍湖州经济社会发展和营商环境情况、企业家围绕深化两地投资合作交流发言、专家对湖州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建言献策等环节。
“沪苏湖高铁即将开通,163公里的轨道将上海、苏州、湖州都串联起来,我们浙江商会已经准备好一批项目,近期就要到湖州谈落地可能,争取为湖州发展出力。” 上海市浙江商会监事长、大众交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国平现场第一个表态。
上海市湖州商会执行会长、上海欧本钢结构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明的发言中充满对家乡的骄傲:“湖州对企业家的支持把我震撼到了,不像领导在讲话,更像企业家在真心实意地找客户。说自己是湖州人,让我很自豪!”
“一直听说湖州有‘周三见’,让民营企业家感到非常温暖。这次到上海召开,更让我们在沪企业家倍感亲切。”复星国际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联席董事长汪群斌表示,自己是湖州安吉人,公司在安吉也有度假村、生物医药等投资,“随着沪苏湖高铁开通、过境免签外国人停留时间延长,希望与湖州市政府一起讨论,如何把外国游客吸引过来。”
澎湃新闻在现场感受到,虽然大家交流的角度不同,但离不开心系湖州、关心湖州,聚焦于沪湖同城,发言既立足企业、行业,更着眼长三角、全国,讲出了真知灼见,也饱含了对湖州的殷切期望。
但不变的,依旧是直陈要点、直抒己见。
“高铁开通后,在每个城市都交通足够便利的情况下,湖州如何显示自己的独特性?未来湖州和上海、杭州肯定有互相融合,但更要充分发挥出青山绿水、生活成本低的城市吸引力。”有参会企业家直言不讳。
政企恳谈会“做虚了是形式主义,做实了是生产力,做久了就是竞争力”。虽然地点变了、流程变了,湖州的“周三见”依旧是实实在在。
机制迭代是“因”,功能叠加为“果”
湖州市行政会议中心二楼有间不起眼的办公室,中间放着一张会议长桌,周围紧密排列着从湖州各机关部门抽调的12位干部的工位。从工作节奏到办事效率,这个办公室都和大众固有认知里的“政府部门”不太一样。门口挂着一块牌子“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看见办”。
“看见办”是湖州市实干争先主题实践的“发动机”,政企恳谈会正是“发动机”运转创新推出的品牌之一。
2022年6月,湖州全面启动“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作为打造“企业最有感”营商环境、服务民营经济的“关键一招”,同步开启“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
政企恳谈会,就是让身处不同行业、领域、规模的企业家,每周都能和湖州市、县(区)四套班子主要领导见面,近距离线下交流,提出问题。恳谈方向聚焦“主题+问题”,参会企业“报名+点名”,反映情况“见面+书面”。
对企业家在恳谈会上提出的问题,湖州创新推出“2天内交办、2周内办理回复、100%回访追效”机制,用闭环管理来实打实解决。办理不力的,由市级全媒体监督栏目《看见》曝光,市监督专班跟进,督促解决。
截至12月17日,湖州政企恳谈会累计召开114期906场(其中市级114场、区县792场),参会企业家6742位(其中市级1351位、区县5391位),收集交办问题8535个(其中市级1702个、区县6833个),满意率99.61%。
而且,湖州一直在探索求变。“两年多来,恳谈会的工作机制在不断迭代,力求取得更大实效。”湖州市委副秘书长、“看见办”专班负责人胡国忠告诉澎湃新闻,这次恳谈会走出湖州来到上海,就是召开形式的一种变化,未来,“周三见”可能会走进北京、深圳、成都等城市。
不仅要“走出去开”,还要“沉下去开”“联动开”;主题设置上要更聚焦企业所需所盼;参会对象更加广泛,要兼顾小微主体和三产企业;问题解决要更高效——持续“进化”的政企恳谈会,给出了“三个不变、四个更加”的发展路径。
工作机制的迭代是“因”,功能效果的叠加是“果”。在湖州市政企恳谈会越来越获得企业家认可的背景下,这张“好牌”就被顺理成章地打出来,也承接了对外宣传湖州形象、推介湖州环境的新功能。
“沪湖同城”不只是一句口号
本次政企恳谈会,是湖州市深度融入上海大都市圈(上海周)暨沪苏湖高铁开通系列活动中的一项。
趁着沪苏湖高铁开通,湖州“浩浩荡荡”地,要到上海造一把势。“在来来往往中看见新湖州”,沪湖两城的来来往往至关重要,因为来来往往蕴含着更多可能性、确定性,意味着良好态势的被看见,以及合作机遇的被发现。
活动周期间,湖州将开展包括沪苏湖高铁开通仪式,“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上海)推介会暨上海活动周开幕式,走进科创人才、走进新兴产业、走进申城市民、走进在沪湖州人等“九大走进”,各区县推介活动等。
如此热烈,只因这条串联沪湖两地的高铁,是湖州梦寐以求的。
这条高铁,将彻底打破湖州“偏居太湖西南”的尴尬,一举打通上海西向拓展的大通道。高铁带来的时空距离变化,蕴藏着无限机遇,如何将时空关系改变的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生产力,是对湖州的“考题”。
一辆检测车正在缓缓驶入铁路湖州东站 伊凡/摄
所以,面对扑面而来的机会,湖州早就开始“助跑”。“沪苏湖高铁开通后,技术人员从湖州往返上海、苏州都更方便,一小时到。”刚刚入驻湖州市南太湖新区半导体产业园的迈塔兰斯平面超透镜项目现场负责人湛飞告诉澎湃新闻。
这家企业的生产基地之前在苏州,随着产能增加,基地从苏州搬迁到湖州,园区距离高铁站仅10分钟车程。去年11月确定落地后,今年12月已经完成厂房建设、设备安装调试,开始量产。
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湖州市从沪苏方向引进固投3亿元以上项目106个,八大新兴产业链占比超过75%;新落地试点基金项目2个,累计已达5个。
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金西翼”,是湖州主动接轨上海、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今年6月,《抢抓沪苏湖高铁开通机遇 全面接轨上海“五个中心”建设 加快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金西翼行动方案(2024—2026年)》出台,聚力实施交通共联、产业共链、人才共育、科技共策、文旅共兴、民生共享六大工程,推动湖州全市域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广范围接轨上海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聚力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金西翼。
沪湖同城,并不只是一句宣传口号,而是基于现实基础、发展需求、未来空间的综合考量。澎湃新闻从恳谈会上了解到,湖州将持续做好高铁开通“后半篇文章”,联动G60科创走廊建设,布局沪湖专业合作园区,畅通河海联运开放通道,聚力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金西翼,为沪湖两地的企业、人才、资本提供更大空间、更多机遇。
湖州将把“做可以做的事、招可以招的项目”作为发展重中之重,通过“上海企业+湖州资源”“上海研发+湖州制造”“上海市场+湖州产品”“上海总部+湖州基地”等模式,持续探索沪湖两地利益共享机制,加快打造一批高质量合作成果。
踏实奋进的湖州,值得期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