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日报
曾被视为不可战胜的日本汽车业正在经历寒冬。
据新华社报道,知情人士12月18日披露,日本第二大车企本田(Honda)和第三大车企日产(Nissan)正就合并或其他合作事宜进行谈判,以应对全球汽车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
本田和日产18日证实,正在考虑未来合作的各种可能性,尚未作出决定。
受上述消息影响,18日,日产股价飙升24%,本田的股价则下跌逾3%。
救助日产?
消息人士称,两家公司已就合并事宜进行初步谈判,正考虑成立一家控股公司,将本田、日产置于旗下,预计不久后签署合作备忘录。
两家公司还考虑将日产持股24%的三菱汽车(Mitsubishi)纳入新的控股公司。如果三家企业完成统合,年销量将超过800万辆,跃居世界第三。
不过,围绕谈判进度,多方说法不一。也有消息人士称,讨论尚处于早期阶段,不会很快达成协议。
日产和本田18日发表声明,证实正在探索未来合作的各种可能性,但尚未作出任何决定。
昔日对手抱团取暖,外界并不感到意外。
早在今年3月,双方就宣布缔结电动汽车等领域的战略合作备忘录,旨在实现核心零部件通用化、联合采购及联合开发等,以整合资源、削减研发成本,提高竞争力。
今年8月,两家公司同意合作开发软件平台并将电动汽车零部件标准化,包括共享零部件规格和供应等。
18日当天,受“探讨合并”消息的刺激,日产股价上涨24%,本田股价则下跌逾3%。
有市场人士称,这笔潜在交易更多的是为了救助日产。日产上月宣布重组计划,将在全球裁员9000人,削减20%的全球产能。不过,本田也有隐忧。明年现金流可能会恶化,电动汽车的表现也不太好。从这个角度看,两家公司或在酝酿一场“预防性”的合并行动。
输在起跑线上?
本田和日产分别是日本第二和第三大汽车制造商,也曾是全球汽车市场上的翘楚。
本田成立于1948年,最初生产摩托车,后将业务扩展到汽车、客机等领域。一直以来,它以较高燃效的混合动力技术著称,混合动力车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丰田。
日产成立于1933年,曾在2010年推出全球第一款量产纯电动汽车“LEAF”。时任总裁戈恩曾感叹,“丰田是混合动力车领域的领导者,但在电动汽车领域,我们可以成为领导者。”
不过,自2018年时任董事长戈恩因金融罪行被捕并逃离日本以来,日产一直未能恢复元气,还因与法国雷诺公司的结盟引发内部关系紧张。
近年来,随着全球汽车行业经历剧变、中美等国新兴电动汽车制造商崛起,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等新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日产、本田等曾在传统油车和混合动力车领域“不可战胜”的日本车企正在诸多方面遭遇逆风。
在打造电动汽车产品线方面,日产、本田一直不敌通用汽车、沃尔沃等传统车企;在成本竞争力方面,日产、本田远远落后于特斯拉、等新兴对手;在销量方面,日产去年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暴跌24%,本田上月在中国市场上的单月销量比去年同期下滑28%;在营收业绩方面,今年以来,日产股价下跌约40%;截至9月的半年里,净利润同比下降近94%。
有日本官员和分包商称,日产的困境在于,没有清晰的品牌战略,技术能力也在下降,“科技日产”不复存在。
也有行业人士评论称,日本政府和汽车制造商就像德川幕府时代的闭关锁国,拒绝看到世界正在发生什么。由于日本政府对电动汽车的补贴力度相对不足,以及行业对电动汽车的疑虑,日本已输在全球电动汽车竞争的起跑线上。
面临诸多挑战
数据显示,去年本田在全球销售约400万辆汽车,排名全球第七;日产销售约340万辆,排名全球第八。
按市值计算,18日股价涨跌后,本田的市值约为440亿美元,日产的市值约为100亿美元。
如果实现合并,两家公司不仅可分摊开发下一代汽车软件所涉及的巨额成本,还将缔造一家价值逾500亿美元、年销量约740万辆的日本汽车“航空母舰”,仅次于丰田和大众。
舆论认为,从中长期看,本田和日产的潜在合并对日本汽车业有利。
目前,日本八大乘用车厂商呈现丰田、日产和本田为首的“三足鼎立”格局。随着日产和本田的联手,日本汽车产业格局有望成为“两军对垒”。丰田一方和日产、本田一方展开建设性竞争,或给停滞不前的日本汽车业注入新的动力。
不过,也有人担心,两家汽车巨头要想实现合并,仍面临诸多挑战。
其一,企业文化差异巨大,很难合而为一。与丰田不同,本田至今保持着独立的经营政策,从未与其他汽车制造商建立资本关系。眼下与日产的合并谈判似乎意味着它正在改变方针?
其二,作为日本两大最著名的汽车品牌,若进行合并,需克服业务重叠和其他问题,也可能导致大量裁员(仅日产一家就在全球拥有13万员工),从而引发日本国内的反弹。
其三,日产如何重振财务实力、恢复盈利能力,以应对收入增长停滞和利润下降,仍是紧迫问题。本田在美国和其他国家的销量仍在增加,但在中国市场,销量仍在不断下降。
有日本行业人士担心,合并可能花费很长时间,两家公司现在着手似乎有点晚了。
栏目主编:杨立群 文字编辑:杨立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