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在湖湘文化的浸润下,湖南书画艺术得到空前的发展,书画成为了士绅之间日常交流风雅的媒介。这一批人物包括了王夫之、罗典、何绍基、曾国藩、左宗棠等,他们不仅在立言立功方面成就卓著,在金石、书画诸方面亦达到了颇高造诣,声名远扬。
澎湃新闻获悉,12月17日起,“惟楚风流——明清湖南士大夫的笔墨丹青”原创书画专题展览将在湖南博物院书画专题厅推出。展览遴选湖南博物院藏明清时期湘籍或客湘士人的作品九十余件(套),试图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明清时期湖南风雅士绅的书画艺术。
在古代“士农工商”中,士为“四民之首”,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精英阶层。“士志于道”,士大夫们正己修身,尊贤重道,追求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明清之际的士大夫们或有隐逸心态,或有入世风骨,但当国家危亡关头,又往往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担当。他们亦是清雅生活的倡导者与实践者,从他们的书画作品中可再现明清士人的生活风貌与文化担当。
在“惟楚风流——明清湖南士大夫的笔墨丹青”展览中,每一件作品都讲述着属于自己的历史:
陶汝鼐节录秦观《满庭芳·红蓼花繁》,行书立轴,湖南博物院藏
陶汝鼐(1601-1683年)为明末官员,明亡隐居湖南宁乡,更号忍头陀。工诗文词翰,海内有“楚陶三绝”之誉。书法初出入米芾,晚为颜真卿,格调沉郁奇崛。所遇寺院辄为制碑铭联榜,至今宝贵。
王夫之,《祝唐钦文夫妇寿辞行楷书手卷》(局部),湖南博物院藏
王夫之(1619-1692年),明遗民、忠臣,他勇于抗争,后隐居湖南衡阳石船山闭门著书近40年,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都有所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著书52种。“王夫之书法主要结合颜真卿的雄强风格和褚遂良的流美风格,再通过己意融会贯通,最后形成了清雄的书法风格。”他的书法端妍结合,面貌鲜明。其书学思想也与其大儒身份相吻合,他认为“胸中无数千卷书,日用无忠信之行,则虽虿(chài)尾银钩、八法备举,求其落玉垂金、流奕清举者,乃至一点亦不可以得。”
罗典,《录书论草书》(轴),湖南博物院藏
乾隆辛未进士罗典(1718-1808年)是湖南湘潭人。他授编修擢御史,历官鸿胪寺少卿,老成宿望,在岳麓书院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曾任山长27年,弟子门生多显达。展览中《罗典录书论草书立轴》中记录了自己得见东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上好拓本的欢欣庆幸,行笔苍劲肆意,多破锋,富于拙趣。
陈鹏年,《行书立轴》,湖南博物院藏
陈鹏年(1663-1723年),湖南湘潭人。擅长书法,尤善行草书,笔势坚劲,隽拔刚折。展览作品节选自陈鹏年诗文《舟次吴门即事十首》之一。此诗写于清康熙五十一年,这是其行船经过苏州时写下的诗。
陶澍,《泛舟洪泽湖图卷》(局部),湖南博物院藏
陶澍(1779—1839年),湖南安化人,是清朝嘉庆、道光时期重臣,是湖湘经世派的领袖,倡导实学、实政、实效,不仅体现在几十年的卓越政绩上,还体现于他在方志学、地理学等学术上的研究。该图卷首设色描绘陶澍、李彦章两人于清道光十三年十月乘舟泛游洪泽湖之画面,两人坐于扁舟中欣赏洪泽湖美景,开怀畅谈。图卷后的题跋文字分别是陶澍、李彦章、李彦槐就此次一路巡访考察所作的游记诗文唱和,呈现了他们实地考察江淮地区山川水系的全过程。
何绍基,《兰花》(局部),湖南博物院藏
何绍基(1799-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晚清诗人,书法家。他学识渊博,才华超群。经史皆通,尤精小学,旁及金石考证。书法自成一家,上溯秦两汉古篆隶,下至六朝南北碑,皆心摹手追,草书尤为一代之冠。有“清代第一”之誉。复工于诗,擅楹联,为近代宋诗派代表人物之一。
何绍基的绘画,多为即兴之作,题材以山水和“四君子”为主,多作墨笔,少设色,风格素雅。此幅画作洋溢着一股清淡高雅之气,真可谓“不经意处古趣横生”。该图是何绍基酒后即兴为亲家李星渔所作,事后又有杨季鸾补石,使画作更具神韵。该图笔墨简洁,以书法之笔入画,具有浓厚的书卷气。
何绍基的绘画,多为即兴之作,题材以山水和“四君子”为主,多作墨笔,少设色,风格素雅。此幅画作洋溢着一股清淡高雅之气,真可谓“不经意处古趣横生”。该图是何绍基酒后即兴为亲家李星渔所作,事后又有杨季鸾补石,使画作更具神韵。该图笔墨简洁,以书法之笔入画,具有浓厚的书卷气。
王宸,《仿黄鹤老樵紫芝山房图》,湖南博物院藏
展览中,《王宸仿黄鹤老樵紫芝山房图》经何绍基鉴藏,是王宸送给两广总督毕沅的礼物。毕沅(1730-1797),字湘蘅,一字秋帆,江苏太仓人,曾在《闻蓬心守永七年颇有惠政再用前韵》一诗中称赞王宸“豪强裁抑困穷怜,舆诵轰轰聒马前”。
曾国藩,《箴言六则》行书屏(局部),湖南博物院藏
曾国藩(1811-1872年),湖南湘乡人,是“晚清第一名臣”。他书法上的成就一直为他历史上的重大影响所掩盖。曾国藩对于书法理论的阐述见其《日记》《家书》及一些文章中。他首先对当时阮元抛出的南北书派论有独到的认识,他既赞成又提出批评,主张南北兼而有之。他对书法的本源,提出乾坤大源之说,形成系统的书法理论观。他说:“作字之道,刚健、婀娜二者缺一不可。余既奉欧阳率更、李北海、黄山谷三家以为刚健之宗,又当参以褚河南、董思白婀娜之致,庶为成体之书。曾国藩一生勤勉于书法创作,走过了一条由泛而专,由继承古典到创新时尚的曲折探索道路。他留下了近130万字的《日记》是中国古代罕见的一部巨型书法作品。他的楷书劲健刚拔,竖起了一面承唐继宋明而刚柔相济的正书旗帜。
此次展出的《箴言六则》是曾国藩同治七年(1868)任两江总督时,为其弟曾国潢(字澄侯)所书。1868年曾国藩与曾国潢在金陵短暂相聚,后曾国藩北上任直隶总督,曾国潢则南归故里,分别之时曾氏以此箴言赠与其弟,望其能警醒自身,继承德行修养的家风传承。
彭玉麟,《设色红梅》(局部),湖南博物院藏
彭玉麟(1817-1890年)曾随曾国藩创建湘军水师,官至兵部尚书。军事之暇,绘画作诗,以画梅名世。彭玉麟笔下梅花老干繁枝,身姿虬曲,铁骨铮铮,“干如铁,枝如钢,花如泪”,与文人墨客之梅不同,被称为“兵家梅花”,同郑板桥的“墨竹”并称清代画坛的“两绝”。此画作中梅花枝干缠绕纠结,枝上梅红如杜鹃啼血,且在梅花上题有咏梅诗以寄情,英雄肝胆,情意绵长。
左宗棠,《乡试朱墨卷》,湖南博物院藏
左宗棠(1812-1885年)作为清末湘军首领之一,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收复新疆维护中国统一等重要历史事件,其还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中国近代工业技术人才和杰出的海军将士,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与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左宗棠以雄才大略佐成中兴之盛,尤其是处理边疆问题上功在千秋。此卷为道光十二年(1832)壬辰科左宗棠乡试朱墨卷,虽为功令之文,但其中蕴含的左公政治魄力与雄韬伟略可见微知著。从这一年左宗棠的乡试文章可以窥见青年左宗棠的理想与情怀,文采与风流。
沈翰,《潇湘四景屏》,湖南博物院藏
沈翰是同光(1862-1908)间候补湖南通判,官场不得意,以卖画授图为生,他的山水画远宗倪、黄,近学王烟客、麓台,笔墨适度,规矩森严,清丽典雅,重形式,轻造化,山石树木皴擦点染显示出深厚的功力,同时,各种皴擦技巧掌握娴熟,无论水墨,还是浅绛,无不精美绝伦,从技术上讲,当时湖南本土画家无出其右。沈翰对湖南画坛影响深远,萧俊贤、夏士兰、周家畇、雷恪等为其亲炙弟子。
吴大澂,《篆书四条屏》,湖南博物院藏
吴大澂(1835-1902年)是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朝后期官员,在吉林与俄国谈判时据理力争,迫使俄人重立土字碑,争得中国船只在图们江口的航行权。此外,他工于书画、篆刻,精研六书,尤通金石,亦善鉴赏,收藏丰富。
中年以后参以古籀文,书道益精。平时作札与人,常用古籀。亦好大篆。其篆书吸取金文笔意,结字谨严,颇具古意。光绪年间任湖南巡抚时,游历浯溪峿台后撰写有三铭一诗题刻于石上,其中《峿台铭有序》恰似碑林前言,介绍了浯溪的自然景色、人文景观和历史价值。作品书风融有秦代铜权上的篆书风格,笔画转折方直兼备,结体上密下疏,为吴大澂成熟期的作品。
从鸿儒硕学、文臣武将,到客湘政宦,千年文脉在三湘大地生根发芽。今人在士大夫彼此唱和的书画间,一窥明清士人的风雅情操。他们文以载道,放眼天下,敢为人先,他们的思想影响着后世。
注:展览将于2024年12月17日至2025年11月16日于湖南博物院三楼书画专题厅免费向观众开放,本文综合自湖南博物院官方微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