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上海法院 " 当事人死亡预警提示 ",原告已经死亡,但其代理人却坚称原告还活着,这究竟是数字法院应用场景的大数据出了错?还是当事人说了谎?
在民事案件中,存在部分代理人为获取诉讼利益隐瞒当事人死亡的情况,这种信息不对称往往导致案件事实无法准确还原,甚至可能引发司法错误。如何避免这种错误呢?闵法君带你了解一下。
01
案情简介
代理人隐瞒死亡事实
在这起民间借贷纠纷案的初期审理阶段,承办法官像往常一样点开了办案系统,突然间屏幕赫然显示您受理案件的原告(周某)已经死亡的预警提示,一时间让王法官警觉。他遂联系原告周某的代理人钱某(原告儿子),钱某称母亲(周某)没有去世,现居住于养老院。钱某的说法和系统给出的提示截然相反," 是大数据出了错?还是代理人说了谎?" 他在心里犯起了嘀咕。
多年的判案直觉告诉他,这件事不可能这么简单。案件审理过程中,王法官多次和钱某确认周某的状态,并向钱某释明当事人如实陈述的法律义务及虚假陈述可能面临的法律责任,钱某仍然斩钉截铁否认周某已死亡的事实。
庭后,王法官去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核实周某信息。钱某却主动向法庭递交书面说明和周某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坦言母亲周某在立案前已去世,并表示已认识到虚假陈述行为的严重性,主动承认错误。
本案中,若代理人钱某的说谎行为没有被揭穿,将严重损害司法权威,浪费宝贵的司法资源。幸运的是,法院数字审判系统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案件初期为法官作出信息预警,促使法官进一步核实信息,为案件的公正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图片源自网络
02
处理决定
虚假陈述受罚 5000 元
法院认为钱某隐瞒了周某死亡事实,虚假陈述,妨碍了民事诉讼正常进行,遂依法对钱某处以 5000 元罚款,并对其进行了批评教育。法院进一步审查后确认,原告主体资格不符合立案要求,依法终结案件,有效推动了对虚假诉讼行为的全方位打击,确保审判的公开、公正和高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