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上海要以加快建设“五个中心”为主攻方向,统筹牵引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工作,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国际对标与未来任务
(一)上海国际经济中心
1、国际对标:上海目前已跻身全球经济中心城市行列,成为全球经济体系的重要枢纽
根据麻省理工学院世界城市实验室的《全球城市500强(2022)》报告,上海在全球500强城市榜单中排名第8位,其中在经济能力单项指标排名中,上海归类于最高的一档。2023年8月21日,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网络(GaWC)发布最新的《世界城市名册2022》报告,其中排名“Alpha(+/-)”等级以上的“世界一线城市”共37座。上海继续排在第5位(图1),与新加坡、巴黎、东京同处“A+”行列(表1),处在具有较高集聚和服务能力的全球顶级城市行列。
图1 2000—2022年GaWC世界城市排名
表1 GaWC世界城市等级序列(2022)
资料来源:英国拉夫堡大学GaWC官网。
2、未来任务:提升国际经济中心地位和全球治理影响力
展望未来,上海要力争成为与中国经济的全球新地位相匹配,综合实力最强、资源配置能力最强、创新引领力最强的国际经济中心之一,居于全球第一梯队前列。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是确保经济总量在全球城市中持续进位。
一是打造高端产业未来高地。持续推动“三大先导产业”“六大重点产业”创新发展,加快抢占产业发展 新赛道,积极布局未来产业,联动长三角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形成引领亚太和全球经济的高端产业结构,形成巨大的辐射能量。
二是集聚更多高能级市场主体。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与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相配套的市场经济制度,形成吸引和容纳各类市场主体的良好制度环境。发展更高能级的总部经济,助推国际和本土跨国公司在上海的机构将运作范围从中国区向亚太区和全球拓展,培育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营运头部企业。
三是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以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为契机,发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作用,加快探索资金、税制、数据、人才等政策突破,促进重点区域内高端要素便利化、自由化流动。
(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1、国际对标:金融服务能力不足、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不高
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2007年首次发布时,上海排第24位,但上海曾在2020年下半年和2021年上半年排第3位,而后排名有所下降,在2024年上半年排第6位(图2)。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对标纽约、伦敦等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还存在不少短板。
一是金融服务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总部型金融机构的行业影响力不足,在世界500强金融机构总部数方面,上海仅有3家。资产管理领域,全球排名前10位的资管公司(IPE Top 500榜单)中,9家公司总部设在美国,其中纽约4家,中国尚无。
二是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为国际投资者参与度较低,国际化品种数量少、规模小,人民币国际化偏缓,跨境资金流动不便,制度环境国际接轨不足。
2、未来任务: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展望未来,上海进一步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既要实施高水平金融开放,提升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水平,又要增强安全可控能力,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科技创新和共建“一带一路”。
一是进一步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开放,打造更加国际化的金融机构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多元化金融市场创新发展,提升上海金融市场全球定价权和影响力,推进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金融开放先行先试。
二是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推进人民币可自由使用和资本项目可兑换先行先试,发展人民币离岸交易、跨境贸易结算。
三是进一步加强金融制度建设,完善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在临港新片区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统一高效的金融监管体制,主动对接和深度参与跨境监管规则制定,着力提升现代化金融监管能力。
图2 2016—2024年上海在全球金融中心排名中的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Z/Yen官网。
(三)上海国际贸易中心
1、国际对标:上海已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口岸城市,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方面位居全球城市前列
2022年,上海进出口总额达到6272.3亿美元,超过第2位的纽约近1000亿美元。与中国香港、新加坡相比,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口岸贸易总量较大,但离岸贸易发展较为滞后。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方面,根据《金 融时报》旗下研究机构对2021年到2022年未来全球城市FDI战略排名,上海位列第3位,仅次于伦敦和纽约,具有较强的全球吸引力。
2、未来任务:推动国际贸易中心提质升级
展望未来,推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提质升级关键有三项要求:一是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主要是对标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DEPA(《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提出更符合市场经济发展、更优营商环境的高标准要求。二是提升贸易枢纽功能,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重要枢纽,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贸易投资政策和制度体系。三是推动贸易新业态高质量发展,推动离岸贸易、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以及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绿色贸易创新发展。
(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
1、国际对标:上海已成为仅次于新加坡和伦敦的全球第三大航运中心
中国经济信息社和波罗的海交易所发布的《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显示,上海从2014年全球首次发布的第7名上升至2023年的第3名(图3),并在2019—2023年连续5年稳定在全球第3位。历年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显示,新加坡以绝对优势长期排名第1位,伦敦仍具有较强竞争力,但上海近年来得分快速增长,正不断缩小与伦敦的差距,有望在不远的将来赶超伦敦列第2位。
图3 2014—2023年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社。
2、未来任务: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航运资源全球配置能力,加快补齐高端航运服务业短板
展望未来,上海应立足航运服务,强化占据国际航运业产业链价值链上游的高端航运服务业,提升资源配置能力,深度融入国际航运治理体系,实现国际航运中心的升级发展。
一是提升国际专业服务能力。将上海航运交易所打造成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航运指数发布平台,推进航运指数期货等航运衍生品上市。建设国际海事司法中心、亚太海事仲裁中心,积极打造海事纠纷解决优选地。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运保险市场,支持本土航运服务机构在境外设置分支机构。积极参与国际海事技术规则和标准的制定修订。支持主基地航空公司打造世界级洲际转运中心。
二是促进高端航运服务要素集聚。积极推进七大航运服务功能集聚区建设,支持通过兼并重组、资本融合、平台整合的市场化手段以及区域一体化的方式,促进现代港口和航空服务、航运信息、航运金融、海事法律、航运文化等专业服务要素集聚上海。大力吸引和培育国际性、国家级航运专业组织和功能性机构。
三是构筑国际航运供应链管理中心。支持建设航运供应链协同平台,大力培育新型航运供应链服务企业。充分发挥长三角地区产业链供应链体系集聚的强大优势,吸引全球航运核心企业在上海设置供应链管理总部或平台。
(五)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1、国际对标:上海排名全球科研城市第3位
《自然》期刊自2017年开始依据城市(或都市圈)上一年在82种高水平期刊中发表论文的贡献份额对全球500个城市进行排名,根据其2023年报告,上海排名全球科研城市第3位(图4)。在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中,上海-苏州科技集群位居全球第5位。《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3》(GIHI2023)报告显示,上海科技创新能力位居全球第10位。
图4 2017—2023年上海在自然指数中的排名。资料来源:自然集团官网。
2、未来任务: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展望未来,上海要努力实现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从无到有的跨越。
一是提升重点领域基础研究水平,进一步提升上海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促进企业和社会机构对基础研究的投入。
二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是健全科创产业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建设光子、生命、能源、物质、海洋等领域大学科设施集群,全力推进张江国家级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着力增强企业创新动力与活力,为产业创新提供有效支撑。
二、加快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若干思考
中央支持上海加快“五个中心”建设的文件,提出“五个坚持”的总体要求,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服务大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落实好“五个坚持”的总体要求,关键要在“五个强化”和“五个统筹”上下功夫。
(一)突出“五个强化”
1、强化国家战略
加快推进“五个中心”建设,要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做到“四个放在”: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放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三角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提高战略思维、战略把握、战略运作能力,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在服务全国、参与全球合作竞争中增强“五个中心”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2、强化对标一流
上海城市的战略定位是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五个中心”建设必须与上海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也应是国际顶尖、国际一流水平。下一步,要瞄准纽约、伦敦、东京等领先的顶尖全球城市,聚焦“五个中心”建设的差距和短板,对标金融、贸易、航运、科技等各领域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加快由“跟跑”全面迈向“并跑”和“领跑”。
3、强化开放引领
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也是推进“五个中心”建设、提升“五个中心”能级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抓手。要在国家的总体部署下,大力推进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加快推动金融双向开放、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发展、数据跨境流动,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和制度体系。
4、强化联动发展
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和定位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交融、有机统一的。加快“五个中心”建设,不是简单促进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各个领域的单独、独立发展,而是要强化协同效应,以整体谋划、协同推进,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推动“五个中心”联动发展、耦合共生、相互赋能。
5、强化底线思维
从当前及未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形势复杂严峻,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如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遭受外部“卡脖子”和封锁遏制,金融市场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还有待提升。因此,加快“五个中心”建设,要牢记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最大的安全,必须加强“五个中心”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二)强化“五个统筹”
1、统筹好国内和国际,大幅提升“五个中心”的国际化程度
这既是上海自身发展的需要、服务全国的需要,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加快“五个中心”建设,要立足国内、面向全球,既要增强对全国的服务、辐射功能,更要加快提升“国际化”水平,强化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吸引和集聚全球要素,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和创新网络,不断做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功能。
2、统筹好规模和功能,大幅提升“五个中心”的软硬实力
推进“五个中心”突破升级,既要继续做大要素、市场的规模,又要在做大规模中做强能级、做优功能,形成与规模相匹配的影响力、竞争力和全球话语权,不断提升“五个中心”的核心竞争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要把握船舶大型化、港口(航道)深水化、运输干线化、运营联盟化的国际航运发展趋势,持续提升吞吐量规模,加快提升高端国际航运服务功能。
3、统筹好发展和转型,大幅提升“五个中心”的数字化、绿色化水平
要适应当今世界数字化和绿色化的两大趋势,推动“五个中心”转型升级。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要大力发展数字金融、绿色金融,加快打造金融科技中心和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在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上,要积极应对发达国家“碳壁垒”,加快推动高碳出口产业转型升级;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上,要加快航运绿色化智慧化转型,推动国际航运中心在绿色低碳、数字智能新赛道上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4、统筹好在岸和离岸,大幅提升“五个中心”的开放水平
离岸业务是高水平开放的重要基础,离岸业务的规模反映了国际市场竞争力和配置全球市场资源的能力。要针对上海离岸金融、离岸贸易发展较为滞后,“五个中心”国际化程度和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受制约的短板,发挥承担国家战略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离岸金融、离岸贸易等离岸业务,建设统筹发展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的中心枢纽,加快提升“五个中心”能级和国际化程度。
5、统筹好单中心建设和多中心联动,大幅提升“五个中心”的耦合效能
“五个中心”建设要坚持系统观念,要着眼于交叉领域和基础支撑领域,聚力突破,实现相互赋能、整体联动,促进“五个中心”整体功能、综合效能的发挥。要深入推进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发挥科技创新、金融支持的积极作用,助推构建上海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把握贸易、航运的发展规律,持续促进贸易、航运、金融的相互支撑,推动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发展规模、发展能级的持续提升。
“五个中心”建设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大战略和重要使命,关乎上海长远发展。上海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上海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牢牢把握重大战略机遇,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加快提升国际化水平,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作者祁彦系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主任。本文摘自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国际大都市发展研究》2024年第1期(创刊号),原文题目:“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演进历程、现实方位与未来任务”,澎湃新闻经授权刊发,刊发时有编辑和删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