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宽敞明亮,还有空调,来了就舍不得走。”上海杨浦滨江不远处,长白新村228街坊,一群年近七旬的“长靓”舞蹈队队员,在小剧场兴致勃勃地排练。队长刘美珍说,过去排练找场地是“吃百家饭”,自从有了小剧场,大家一百个满意。
作为上世纪50年代兴建的工人新村,228街坊是上海市首批城市更新示范项目。
新的228街坊该是什么样?更新改造中,杨浦区将1300份调查问卷发放到居民手中。社区食堂、小剧场、健身中心、生鲜超市……群众呼声最高的项目,接连落地运营,这里一跃成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样板街坊。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日前,习近平总书记给上海市杨浦区“老杨树宣讲汇”全体同志回信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新时代新征程赋予上海建设人民城市的新使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上海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水平,把为人民谋幸福、让生活更美好作为鲜明主题,着力打造人民城市理念最佳实践地。
在城市规划中,广泛深入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上海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期间,市、区两级开通线上线下公众建言平台,各项规划共收到建言2.3万余条。
黄浦江、苏州河,“一江一河”两岸工业遗存丰富,是中心城区优质的土地资源。《上海市“一江一河”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实现“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发展绣带”的转变,将“一江一河”滨水地区打造成为人民共建、共治、共享的世界级滨水区。
杨浦滨江,钢筋铁骨的吊轨改造成了花车;徐汇滨江,旧厂房成了美术馆、绿地;苏州河畔华东政法大学校园里的优秀历史建筑群,对市民游客全部开放……“这里的人们,生活很有品质。”黄浦江边,一位外国朋友赞叹,上海留出最好的地段、提供最好的环境来服务市民生活。
在城市建设中,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
5年来,上海各项民心工程扎实推进:49座人行天桥有了无障碍电梯,新增321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926个助餐场所,各类托育机构达到1277个,一批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建成,“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的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加快构建。
“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75岁的何培哲等27户邻居今年搬进了徐汇区康健路上厨卫独用、光线明亮的新楼房。一年前,这里还是一幢3层砖木结构的老房子。
上海在完成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后,将城市更新重点转向更难啃的硬骨头——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小梁薄板等不成套职工旧住宅以及城中村“两旧一村”改造。2023年至2024年9月,共完成不成套住宅改造约53万平方米。截至2023年底,全市已批准72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受益村、居民达4万户。
在城市治理中,努力把市民“金点子”转化为治理“金钥匙”——
从2020年成立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到2021年制定《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若干规定》,地方立法支撑人民建议工作扎实推进。
“建议将‘远望一号’退役测量船向市民开放。”一名高中生的建议被有关部门采纳。经过修缮,这艘功勋船已成为黄浦江畔工业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著名“打卡点”。
“上海的无障碍设施还有完善空间。”一名坐轮椅的市民被邀请参与“市民大家谈”,与职能部门面对面沟通建言。
征集网络不断完善,征集渠道多样便利,上海已形成人民建议从提出到采纳,再到转化、反馈的闭环管理。截至目前,全市各级人民建议征集部门收到建议34万多件。
“奋力建设属于人民、服务人民、成就人民的美好城市,更好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表示,要把人民城市理念更好融入城市发展全过程,谱写新时代“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新篇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