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本周," 高超圈传来噩耗 "。美国海军寄予厚望的" 高超声速空射进攻型 "反舰导弹,于 4 月 10 日因 " 预算限制导致性能无法按时达标 ",项目被正式宣布取消。
" 当 HALO 被推到刑场时,它一定会想到 25 年前,‘快鹰’因为超支 700 万美元就被枪毙的那个春天 "
28 年前刚刚吞并麦道公司的波音,可不是现在这个波音,正是 " 春风得意马蹄疾 ",麾下猛将如云,但闻美国海军想要一款比 " 战斧 " 更适合打击时间敏感型目标的高速导弹,便把之前与普惠等业界巨头合作的一系列组合冲压动力方案献上,号称最终产品是一个能塞进 MK41 垂发的、"700 磅载荷 /700 海里射程 " 的 " 短平快 "。
想睡觉就来了枕头,心花怒放的美国海军便把这个价值 800 万的 " 低成本导弹系统 " 的先进技术展示合同给了波音,要求在 36 个月内,也就是到 2000 年 3 月结项,届时再授予实用化阶段的合同,海军希望到 2005 年开始装备这种暂定名为 " 快鹰 " 的 4 倍声速巡航导弹。
" 婚后 " 的第一年相当甜蜜,凭借波音先前在这一领域的技术积累," 快鹰 " 的总体方案很快确定。其总体布局非常大胆,采用无弹翼铰接式布局,尽可能充分利用 MK41 垂发内空间;但为了实现低成本," 快鹰 " 的子系统大多数选用货架产品,包括在耐高温材料上也尽可能使用成本相对低、容易加工的英科耐尔合金而非钛合金,适当舍弃极限指标的同时,朝着后冷战时代 " 用得起 " 的方向努力。
" 快鹰 " 技术展示阶段的总体布局,前部为燃料舱和战斗部,通过万向头铰接的后部助推器 / 冲压发动机燃烧室实现 " 推力矢量控制 "
1998 年 10 月,美国海军科学和技术工作小组将 " 快鹰 " 评选为 "97 财年最受好评的海军先进技术展示合同 ",按照计划,1999 年 3 月首枚原型弹就将组装下线,开始飞行测试。然而 1998 年 12 月,在美英联军对伊拉克短短三天的 " 沙漠之狐 " 行动中,美国海军就发射了 325 枚 " 战斧 " 巡航导弹——至今仍是 " 战斧 " 平均单日发射数量的记录——这让军工复合体嗅到了扩大 " 战斧 " 订单狠赚一笔的契机,还在襁褓中的 " 快鹰 " 显然被视作绊脚石。
随着 1999 年新年的到来," 快鹰 " 接连遭遇重创:首先是用于更新靶场设备的 700 万美元经费申请以 " 严重超支 " 被拒绝,尽管波音与合作伙伴均认为,这笔经费并非 " 先进技术展示合同 " 的一部分,并且将使得美国海军今后的导弹测试项目也随之受益;很快,五角大楼又以 " 看不出任何能将单价控制在 20 万美元以下的可能性 " 为由,下令中止 " 快鹰 " 项目。
" 快鹰 " 实用化阶段的计划布局,预计基本型将作为一款陆攻巡航导弹使用,全程高弹道 + 末端俯冲攻击,反舰型号预计将使用高低混合弹道,射程至少是陆攻型的一半
于是在原本首枚原型弹应该开始飞行测试、36 个月的合同还剩下整整一年的时候," 快鹰 " 就此成为历史名词。而在一天前—— 1999 年 3 月 24 日,美国海军 " 菲律宾海 " 号巡洋舰向南联盟发射出第一枚 " 战斧 ",标志着北约长达 78 天的野蛮轰炸就此开始。在这场战争中,美英联军消耗了 218 枚 " 战斧 ",哪怕它们打击时间敏感型目标的能力并无进步,由最简单的经济学原理缔造的 " 斧头帮 ",仍然让任何取代 " 战斧 " 的想法都显得无比荒唐。
" 人类永远在重复地犯着同样愚蠢的错误 ",很难说美国海军 2001 年启动 " 高速打击导弹 " 项目时,是否意识到了" 快鹰 " 的真正死因,其实并不是技术问题。笔者能够确定的是,在彼时的大洋彼岸,当鹰 · 击 -12 和鹰击 -91 这两个基于引进俄罗斯技术而来的亚燃冲压超声速导弹项目走上正轨时,人们同样正在紧张地关注着,从 HiSSM 到 Hyfly 的美国海军超燃冲压高超声速巡航导弹。
2002 年 5 月,作为波音在 " 高飞 " 项目中的重要合作伙伴,约翰 · 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在风洞中成功完成了模拟马赫数 6.5、模拟高度 27400 米的 " 高飞 " 双燃烧室冲压发动机点火测试。然而,当这些堪称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推动着 " 高飞 " 实现一个又一个里程碑时,2003 年 2 月鲍威尔在联合国大会上挥舞的那管 " 洗衣粉 ",却使得这种在后冷战时期的美国颇为少见的进取精神,显得十分可笑。
不到一个半月的 " 伊拉克自由 " 行动期间,又有 802 枚 " 战斧 " 从美英两军的舰艇上发射到伊拉克的沙漠深处。2004 年,能够在发射后更改目标的 " 战斧 "Block IV 形成初始作战能力,这让五角大楼里的 " 斧头帮 " 更为理直气壮:只要能够更改打击目标," 战斧 " 飞得慢就不是问题,在打击伊拉克这样的对手时,总有傻到不会动的目标留给它;而 " 高飞 " 飞得那么快,如果发射后需要更改打击目标,它来得及反应吗?
所以,尽管 " 高飞 " 使用和 " 战斧 " 相同的 JP-10 燃料,并且在 2005 年的确实现了 " 高飞 ":8 月,在 F-15E 上的发射试验、验证了弹载助推器能够将 " 高飞 " 加速到 3 马赫;同年 12 月,在 " 猎犬 - 猎户座 " 两级助推火箭的帮助下," 高飞 " 的 DCR 成功启动,并在 19200 米高度以 1615 米 / 秒的速度飞行了 15 秒;但在 " 斧头帮 " 看来,这不过是波音与海军鼓捣的某种 " 浪费金钱的小玩意儿 " 而已。
人们后来为 " 高飞 " 撰写墓志铭的时候,总会把 2007 年 9 月和 2008 年 1 月两次飞行测试的失败列为主要原因,但如果这份墓志铭在 2024 年 3 月 11 日——美国空军的高超声速导弹 AGM-183A 的一命呜呼之后重新修订的话,必须解释清楚一个问题:10 次试射中成功次数 " 多达 2 次 " 的 ARRW 能从 2018 年骗到 2024 年,那么让 " 高飞 " 在 2008 年之后就事实性死亡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所以,当 2009 年 " 高飞 " 原定的第三次飞行测试被无限期取消,同时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 " 钦定 " 洛克希德 · 马丁公司承接 " 远程反舰导弹 " 时,比起跳着脚去美国政府问责局告状的雷神公司,波音公司与合作伙伴普惠公司二话没说,转头就在 X-51 项目上创造出包括以马赫数 5.1 飞行 210 秒在内的一个又一个世界纪录。
当然,到了 2011 年 1 月 LRASM 的演示阶段合同公之于众的时候,雷神公司的跳脚理由的确非常充分:合同规定,亚声速构型的 LRASM-A 只需两次空射演示,而超声速构型的 LRASM-B 除了空射之外,还包括 4 次结合 MK41 垂直发射装置的舰射演示。按照某种逻辑,美国海军未来如果多买一枚 LRASM-B,就要少买一枚 " 战斧 "。所以很难说,当 2012 年 1 月 DARPA 以 " 风险较高 " 为由,要求洛马停止 LRASM-B 的研发时,背后有没有 " 斧头帮 " 的身影。
虽然 " 高飞 " 与 LRASM-B 的 " 娘家 " 势不两立,想象图倒像是一个师傅画的
然而这时候的洛马,已经是 F-35 时代的洛马了。
2012 年 10 月,五角大楼又以 " 降低风险研究 " 为名,授予洛马一份补充合同,确保 LRASM-A 能从 MK41 中发射;在雷神公司看来,颇有一种 " 斧头帮 " 关键时刻也靠不住的凄凉。倒是同年 12 月,美国海军航空系统司令部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这一能力完全可以用 " 战术战斧 " 实现,由此开启了 2014 年美国海军的 " 进攻性对面作战 " 竞标这个新坑。
OASuW 的所谓 " 增量 1",其实就是 " 新时代反舰战斧 " 与舰射 LRASM 之战。此时对于背后操盘的五角大楼来说,海湾战争以来 30 年," 斧头帮 " 已然有些尾大不掉,需要一个够分量的 " 新堂口 " 与之抗衡,而藉由美国空军新一代空地导弹 JASSM/AGM-158 发展而来的 LRASM/AGM-158C 可谓正逢其时,不可能为了维护 " 斧头帮 " 而伤了 "158 家族 " 的锐气。
正如电影《追龙》中,港英当局不断抛出新的甜头,吸引香港黑社会帮派逐利厮杀那样,五角大楼同时抛出了 OASuW 的 " 增量 2"。这个明确为瞄准 2024 年之后的 " 大国竞争威胁 " 的招标项目,要求洛马和雷神提供一款可由 F-35C 和 F/A-18E/F 使用的吸气式高超声速导弹,至少 " 高超声速空射进攻型 " 这个新名头,比拗口到根本没法读的 OASuW 强太多。
然而问题来了,一方面 HALO 被定位为美国海航的 " 争气弹 ",誓要在 2028 财年形成初始作战能力,与 " 朱姆沃尔特 " 级驱逐舰和 " 弗吉尼亚 " 级核潜艇上部署的 " 常规快速打击 " 导弹成为对抗我军的 " 一滑一吸 " 高超组合;另一方面,在这个领域有着几代型号技术积累的波音公司,却从一开始就被排除在竞争行列之外,而且理由看上去非常充分—— 2023 年深陷从军机到民机各种丑闻的波音,还是 1997 年那个 " 春风得意马蹄疾 " 的波音吗?
相信读者们看到这里也心下有数,波音成了这样的波音,真的只是波音自己的问题吗?
其实波音听闻 HALO 竞标之后,也拿出了 " 先进超声速冲压推进 " 和 "Hyfly-2" 两个不同的设计;然而可能是因为波音没带果篮上门,美国海军没有在任何官方资料中提及 HALO 竞标还有波音的事儿。
回到 HALO 项目本身,从 2014 年 OASuW 的 " 增量 2" 出炉,到 2023 年 3 月才命名为 HALO,并授予洛马和雷神初步开发合同,中间 9 年啥也没干,哪里像是一个 " 争气弹 " 该有的样子?假如 HALO 的真实定位,其实只是一个用于安抚雷神 " 不如我们重新来过 " 的 " 胡萝卜项目 ",那么 2023 年 4 月,美国海军无人机与打击武器项目执行办公室主任泰德福德对 HALO 这个 " 高超 " 根本 " 高不起来 " 的评价,乃至今天的命运,也就十分合理了。
对于已经在 DARPA 的 HTV-2 项目中明白 " 高超 " 不是 " 说高就高 " 的洛马公司来说,HALO 的倒掉无足轻重,无非是浪费了做几幅渲染图的工夫而已。反正美国海军在 HALO 倒掉的同时,明确了还是要继续改进发展 LRASM 的大方向,只要 "158 家族 " 兴旺发达,美国海军 " 高端反舰战力 " 多一块少一块与我何干?
只要对营销有利," 一弹灭一国 " 什么的,这都小意思
对于雷神公司来说,即使不算 2020 年击败洛马中标的 AGM-181 核弹头巡航导弹,有空军的 " 高超独苗 "HACM 兜底," 战斧 " 的反舰型去年开始也回到了海军的核潜艇上,随着美国近期对胡塞的轰炸,使得 " 战斧 " 的历史总消耗量即将突破 3000 枚大关,钱也赚了、气也出了,HALO 是什么?好吃吗?
所以,当军工复合体已经发展到 "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 的时候,对自身盈利最有利、而非对军队提升战斗力最有利的研发生产格局自然会形成。当五角大楼里的战争最终造就出 " 斧头帮 " 和 "158 家族 " 这两个相互制约的堂口时,仿佛每个人都相信," 只要五角大楼让两大家族联手,东大无非土鸡瓦狗 ";在由此产生并固化的 " 亚声速隐身反舰导弹一神教 " 面前,从 " 快鹰 " 到 " 高飞 " 到 LRASM-B 再到 HALO,美国海军的冲压动力反舰导弹,注定修炼几世都成不了正果。
就像笔者之前打趣的," 美国陆军一觉醒来发现手里还是 40 年前那些玩意儿 " 那样,1985 年,美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唯二的超声速空面打击武器是 " 标准 " 和 " 哈姆 ",到了 2025 年,还是 " 标准 " 和 " 哈姆 "。不过从 " 存在即合理 " 的意义上说," 标准 " 和 " 哈姆 " 能在 " 亚声速神教 " 的美军航空兵里守住一亩三分地,也能看出美军的某种思维定势。
2024 年,美国空军开始列装诺格公司基于 AGM-88G 研制的,加大战斗部重量、可攻击目标更多的 " 防区内打击武器 ";同年 4 月,洛马公司竞标 SiAW 项目的 " 灰鲭鲨 " 导弹模型亮相美国海军联盟主办的 " 海空天装备博览会 ";这些本质上是某种小型空射弹道导弹的 " 准高超 ",由于可以塞进 F-35A/C 的弹舱,反而有了能够改变美军装备现状的希望。
对于美国高超界来说,SiAW 和 " 灰鲭鲨 " 的登堂入室显然是一种 " 认栽 ";但对于美军航空兵来说,可能反而是务实一点、放下架子的开始
总之,在 HALO 下马之后,美国仅剩陆军 " 暗鹰 "、海军 CPS 弹道导弹和空军 HACM 超燃冲压巡航导弹三个高超项目仍然存活," 特朗普 1.0" 时期企图通过大干快上八大高超,实现对我军同类项目追赶乃至超越的计划,已然失败。即使 SiAW 和 " 灰鲭鲨 " 能够列装,对于美国来说,等于承认在这一领域只能居于跟随地位、而非引领地位——好像真的没法 " 赢 " 了。但对于军工复合体来说,输的最多只是美军而已,他们仍然在 " 赢 "。
如今回头再看被视作 " 舔狗工程 " 的美国空军六代机项目——波音 F-47,焉知波音不是在这几十年间看透世态炎凉之后," 舔川一念起,刹那天地宽 " 的结果?凭借冷战年代的投入与积累,以美国在后冷战时期从未有过的智慧与勇气,波音研制出了曾让对手仰望不已的 " 高飞 " 与 X-51,最终还不是给雷神与诺格联合承包的 HACM 做嫁衣?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