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高菁
“预计到2031年,人形机器人进入快速起量期,到203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接近1400亿元。”
4月10日,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在2025高工人形机器人技术应用峰会上发布的《2025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下称《蓝皮书》)提出了上述预测。
这一乐观预测与此前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啸虎针对具身智能的“盆冷水”言论形成了鲜明对比。
近几年,人形机器人赛道加速升温,资本市场对该行业的关注度显著提升。
《蓝皮书》数据显示,去年,中国人形机器人领域共发生71笔融资,涉及金额约84.5亿元,相较于前一年,融资案例数量同比增长247%,融资金额同比增长226%。
在资本密集布局的热潮中,业内也涌现出不一样的声音。
朱啸虎此前在采访中透露,近几个月正在退出一些早期的具身智能项目,他表示:“我问这几个CEO,你们商业化可能的客户在哪里?我感觉他们说的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客户,谁会花十几万买一个机器人去干这些活?”
他认为,和去年的大模型一样,具身智能也是有高度共识,但又没有商业化路径的赛道。尤其是人形机器人,当前最主要的市场需求是做研究以及前台展示,并不能够为客户创造可持续的价值。
正如朱啸虎所言,根据《蓝皮书》,截至2024年末,国内已有出货的人形机器人厂商包括宇树科技、优必选、傅利叶等,大部分均面向科研机构和开发者用户,出货量级均从十台至百台级规模。
但GGII指出,基于对技术现实的客观评估,叠加对特斯拉批量化落地时间节点的对比分析,预计2025年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真正落地的“元年”,人形机器人将率先在商用服务、生产制造、巡检等多个To B下游结构化场景实现落地应用;预计到2030年,面向To C场景的人形机器人有望迎来落地,并于次年迎来快速起量期。
数字华夏CTO邱晨在接受界面新闻等媒体群访时表示,正是因为有不同的声音,行业才能得以向好发展。他指出,当前人形机器人行业处于发展初期,在这一阶段,技术确实会存在不成熟的地方,但不能因此忽略人形机器人广阔的发展空间。
《蓝皮书》显示,人形机器人下游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工业制造和服务两方面。
业内普遍认为,人形机器人的落地应用会从工业开始,并逐步向服务领域发展。科盟创新副总经理杨淳任则在前述群访中给出了不一样的观点。
在她看来,人形机器人落地更可能是服务业与工业并举,而非只从工业场景开始。
她指出,人形机器人目前落地工业有诸多合理性,例如封闭可控,任务简单等。但人形机器人要实现高度拟人的行为和交互,需要收集、处理各种环境下的大量数据,工业场景却很难满足这一需求。工厂方面往往会对技术外泄等问题产生顾虑,从而不愿意开放工厂环境,人形机器人便也难以得到高质量的训练数据。
基于对行业特性的深度研判,杨淳任勾勒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路径可能呈现“双轮驱动”的机制:一方面聚焦于情感陪伴领域实现应用突破,继而向多元化服务场景延伸;另一方面在工业制造领域完成场景验证与规模化渗透。
杨淳任同时也表示,工业与服务业落地的速度可能会随着人形生态的变迁而变化,若有制造业巨头愿意深度合作,开放场景数据,人形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落地可能会大大加速。
除了技术原因之外,工业与家庭服务业庞大的潜在市场,也是吸引企业们同时押注的原因。《蓝皮书》给出的一组预测数据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
据其预测,在工业制造领域最为典型的场景——汽车制造领域,预计至2035年,人形机器人的渗透率有望达到13.5%,对应人形机器人的需求量为19.52万台,2025-2035年,复合年均增长率约为67%。
在家庭服务领域,同样到2035年,预计人形机器人的渗透率将达到42.5%,对应人形机器人的需求量为87.18万台,2030-2035年,复合年均增长率约为130%。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