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9月,美国累计在沪实际投资178.76亿美元。在沪美资企业5861家。上海累计在美投资860.67亿美元。今年前九个月,上海与美国的进出口是3541.6亿元,占我国与美国整个进出口额约10%。”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教授给出了一组数字。
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创始所长、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胡华则回顾了上海见证中美关系重要事件的历史——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在上海签署;1973年费城交响乐队来上海演出,在知识界引起很大震动;1998年,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上海宣布“三不政策”(编注:即美国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不支持台湾加入任何必须由主权国家参加的国际组织)等等。
一组数据,几段历史,为上海在中美关系和各层级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勾勒了一幅颇为生动的素描。而这也是11月22日在复旦大学举行的“当前中美关系与上海城市发展”智库论坛的讨论主题。
11月6日,特朗普再度当选美国总统。他在竞选期间就扬言将对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征收高达60%的关税。近日,他所提名的下届政府成员也陆续公布,其中有不少主张对华强硬的鹰派人士。
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会长沙海林在会议的主旨演讲中表示,对于特朗普看似乱打一气的执政路线,需要了解其背后的底层逻辑。特朗普提出的“美国优先”是把精力集中于解决国内问题,背后的逻辑是只有自身强大,美国才能真正维护其在世界上的霸权地位。
吴心伯则指出,特朗普面临很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并不能为所欲为。比如当下美国的高通胀就与其第一任期的国内经济环境大不相同,如果他真的对进口商品加征高关税,显然不利于遏制通胀。而与中国打贸易战将使美元大幅升值,影响美国出口,这也非特朗普所乐见。吴心伯认为,特朗普在第二任期内会想从中国获得更大利益。尽管他会在与中国的经贸博弈中打其他牌来施压,但会有一定限度,最终目的还是想要和中国在经贸问题上达成交易。
在此背景下,吴心伯指出,此次会议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寻找上海今后在中美关系中新的增长点和突破点,如何应对可能的挑战和困难的局面。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王战认为,上海在进行对美二轨对话方面特有的区位优势,就如同西安与中亚五国开展二轨对话有优势那样,上海除了作为中美关系重要历史事件的见证者之外,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落地上海的外资企业也都是欧美企业。上海在开展中美之间的二轨对话方面有更多有利条件和回旋空间,如果能通过与美国的友城关系为抓手,把公共外交做深、做透,就可以减少美国政府更迭带来的影响。
上海美国商会会长郑艺提到了前不久刚在上海落幕的第七届进博会,认为这是一个积极信号。他指的是在今年进博会上,美国馆参展商成功签署了11项合作协议,签约总金额超7.11亿美元,刷新了去年签约5.05亿美元的纪录。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此前曾报道,今年是美国政府第二次参加进博会,展馆汇聚了14家参展商,包括美国多家相关行业协会、各州政府和企业等31家合作机构带来了丰富的美国食品和农产品。
郑艺在22日的会议上介绍,去年在上海美国商会的努力下,商会与美国农业部合作,在进博会第一次开设了美国馆。他引用美国农业部的数据称,过去几年,美国每年向中国出口约300亿美元的农产品。郑艺认为,中美在农产品方面可以“双赢”,“中国需要高质量的美国农产品。美国又需要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市场。”
同时,郑艺也坦言,中美竞争加剧,以及双边关系的不确定性对在华美企构成了挑战。为此,在华美企也采取了一系列应对风险的措施,但根据上海美国商会对其会员企业的调查,只有3%的企业认为这些措施是有积极影响的,大部分企业认为这些措施导致了成本增加,品牌声誉受损、市场被其他竞争者占领等负面影响。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产业创新研究室主任庄珺研究员指出,中美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是一个大趋势,但上海与美国在科技领域仍然有合作的机会,上海如何利用好这一资源,值得进一步研究。一方面上海可以通过民间交往和科技交流推动中美关系;另一方面,在科技上上海也应自强自立,在创新资源流动、人才政策、税收政策以及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做得更好,以吸引各方面资源,稳步推动上海作为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国友教授在会议的最后总结道,特朗普再度归来对上海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一定的机遇。机遇在于改革开放。而其中的两个关键词是人才和制度,人才引进和制度开放又是高度捆绑的。如何做好改革开放这篇文章,值得进一步思考。
本次会议由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办,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上海市美国学会协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