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的(688256.SH),堪称A股最魔幻的存在——一边是股价从2024年最低点暴涨540%、市值一度突破3000亿的资本神话,另一边是全年亏损近4亿、市销率超200倍的财务数据。
这家被冠以“中国英伟达”名号的公司,究竟是国产芯片的曙光,还是资本泡沫的巅峰?我们从四大维度拆解这场估值狂欢背后的真相。
国产替代:政策红利撑起的“温室花朵”
寒武纪的估值逻辑,核心在于**“国产替代+AI算力”的双重叙事**。美国对高端GPU的出口限制,让寒武纪的思元系列芯片成为地方政府和国企的“保底选择”。北京、上海等地智算中心100%国产化政策,直接催生了寒武纪85%的营收。
但政策保护≠市场竞争力。对比华为昇腾60%以上的毛利率,寒武纪硬件销售毛利率仅30%-40%,且严重依赖政府订单回款(周期长达1115天)。更尴尬的是,在真正市场化场景中,互联网大厂仍优先选择英伟达H100或自研芯片,寒武纪的“备胎”属性暴露无遗。
结论:政策红利能续命,但难造血。若国产替代政策转向或技术代差扩大,寒武纪的“温室优势”将迅速瓦解。
市场空间:万亿蛋糕前的“画饼困境”
资本市场对寒武纪的狂热,建立在**“2030年全球AI芯片市场11.46万亿”**的宏大预期上。按5%市占率测算,寒武纪远期收入可达5730亿,当前240倍市销率似乎“合理”。
但现实很骨感:
- 技术代差:英伟达H100算力是寒武纪思元590的3倍,且CUDA生态壁垒难以跨越。
- 场景局限:寒武纪芯片目前仅适用于智算中心等封闭场景,而英伟达已渗透云计算、自动驾驶、元宇宙等全领域。
- 盈利悖论:2024年寒武纪营收10亿至12亿之间,亏损却达4亿左右。若要支撑当前估值,需在未来5年实现年均400%的营收增长——这相当于要求其单年营收超越当前英伟达的1/10
竞争格局:“内卷”加剧下的生存危机
寒武纪的对手不止英伟达,国内市场的厮杀更血腥:
- 华为昇腾:背靠全栈生态,政企市场订单碾压寒武纪,且即将推出性能更强的昇腾910C。
- :采用x86兼容架构,制造成本更低,DCU芯片已打入腾讯云、阿里云供应链。
- 沐曦集成:自研GPGPU架构,直接对标英伟达高端芯片,且获国资背景基金加持。
更致命的是,客户集中度过高的寒武纪,前五大客户贡献超80%收入,而华为昇腾已渗透30+省级智算中心,海光拿下多个互联网大厂订单。一旦政策采购转向,寒武纪将面临“断崖式危机”。
技术迭代:研发收缩,拿什么投资未来?
寒武纪最大的隐患,在于研发投入与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
- 2024年研发费用同比减少8%,研发人员缩减20%,而英伟达研发投入是其110倍。
- 7nm芯片量产进度落后华为昇腾,下一代Chiplet技术仍停留在PPT阶段。
- 创始人陈天石与管理层的战略摇摆,导致CTO梁军离职、股权纠纷等内耗事件。
反观竞争对手:华为每年千亿研发投入,海光与AMD深度技术绑定,沐曦引入台积电前高管团队……寒武纪的“技术长板”正在被快速侵蚀。
技术路线风险:
- 若ASIC架构被存算一体/Chiplet等新技术颠覆,寒武纪将面临“路线淘汰”。
- 14nm以下制程受美国制裁限制,依赖代工导致议价权薄弱。
- 声明:改文章为AI工具生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