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要老人按铃,立马就得到场。"
在 12 个小时连轴转的工作时间里,除了要奔走于多名照护的老人中端茶递水辅助用餐,还得帮助他们换纸尿裤、洗澡,中间还没有休息时间。
和付出完全不成正比的是,税前工资仅有约 5000 元。尽管才干了大半年,23 岁的晓雯已经对病房里的铃声产生厌倦。
至少在她的大学同学中,兴起了一股 " 逃离潮 "——全班三十几号人学习老年服务与管理,最终留在养老院的也就 5 个左右。
作者 | 杜一兰
编辑 | 蓝精灵
题图 | 视觉中国
养老正成为一个高需求行业。根据 2024 年 9 月的民政部数据,目前我国失能老年人约 3500 万。预计到 2035 年,我国失能老年人将达到 4600 万。
庞大的失能老人基数背后,是显著增长的护理需求和服务人才缺口。目前我国持证的养老护理员仅有 50 万人,人才缺口高达 550 万,完全不能满足当下的需求。
以上海和山东的两所高校为例,其养老专业毕业生遭到疯抢,一边是 33 人挑 120 个岗位,另一边是 64 名毕业生接到 400 多个就业邀请," 根本选不过来。"
但一员难求的背后,却是高流失率。因为整体工作强度大、待遇低、社会认可度不高,让从业的新生代特别是 00 后们望而却步," 不管再怎么升职加薪,也只是一份端屎端尿的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加入和从事养老行业,多地已经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开展揽才行动。
就业率高达 100%,毕业即上岗
护理员仍是 " 一员难求 "
" 现实的情况是,护理区是‘一床难求’,很多人还在排队入院。" 即使对行业有些了解,但养老院的火爆程度还是超出了晓雯的想象。
23 岁的晓雯去年从重庆某高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后,进入国内一家知名企业旗下的养老机构,成为一名专职护理员。刚踏入行业,她心里直呼 " 火爆 "。
在南京一家养老机构实习的佳敏也深有体会,她目前在山东一所高校的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上大四。据她观察,实习的这家养老院护理区入住率基本能达到 90%,有将近 400 人," 在当地已经算做得很不错了。"
两名从业人员的直观感受背后,是中国老年照护资源日益紧缺的现实。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随着国内老龄化人口增加,我国失能失智老年群体约有 4500 万人,但值得关注的是,持证的养老护理员只有 50 万人。
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发布《2023 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 2023 年末,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 40.4 万个,养老床位合计 823 万张。
其中,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 4.1 万个,床位 517.2 万张(护理型床位占比为 58.9%);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 36.3 万个,床位 305.8 万张。
即使在考虑家庭照护资源后,仍有巨大的护理人员缺口。
去年 1 月,上海发布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职业(工种)目录,养老护理员位列其中,可享受上海市人才引进等政策支持。
更早之前,即 2021 年 8 月,广州出台的《广州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 十四五 " 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将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纳入广州市紧缺人才培养目录。
同时,高校也在积极行动。根据《2023 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2023 年全国高校新增设护理学、养老服务管理等专业点 34 个,截至 2023 年末,全国高校共开设护理学、养老服务管理等专业点 770 余个。
职业教育方面,现行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设有智慧健康养老服务、老年人服务与管理等 15 个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相关专业,2023 年中职相关专业布点 1700 余个,高职专科相关专业布点 1600 余个。继续教育方面,国家开放大学等 33 所高校 2023 年备案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等专业点 34 个。
2025 年 1 月 6 日,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养老中心成立,希望打造一个养老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被行业冠之以全国首个高校附属养老中心。
行业需求大、人才少、国家大力扶持 …… 对不少学生来说,这应该算是天选之专业,晓雯和佳敏也感受到了自己专业优势,不用担心 " 毕业即失业 "。
" 进来工作其实挺容易,不算太难。" 晓雯表示,她的求职之路很顺利。
佳敏也提到,无论是她之前在北京的专业实习,还是目前在南京的毕业实习,也都很顺利,且转正的概率很大," 只要能接受这份工作和待遇,留下来基本没问题。"
从数据端反馈,部分高校开设的养老专业就业率处于高位水平。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4 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其养老服务管理专业共 31 人毕业,其中有 30 人落实了毕业去向,毕业去向落实率为 96.77%。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2023 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学校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 26 人,就业人数 26 人,毕业去向落实率高达 100%;另外,该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 112 人,就业人数 104 人,毕业去向落实率也达到了 92.86%。
但这与上百万的人才缺口比起来,也只是 " 杯水车薪 "。
" 养老机构很缺人,尤其是护理员。" 佳敏告诉橡树实验室,她所在的机构有时候 1 个护理员要同时照顾 6 位老人,压力很大。
在网络求职平台上,不少养老机构也打出了 " 急聘护理员 " 的需求,甚至为了提高招人成功率,有养老机构开出的招聘要求着重强调 " 不用做饭,不用做家务,接受无经验 ",年龄也放宽到了 50 岁以下。
即使这样,护理员仍是 " 一员难求 "。
钱少事多活难干难留人
班上 4 个男生,已全部改行
但养老行业高就业率和欣欣向荣的背后,掩盖不了真实的工作生态,新手入门即会面临地狱级模式:钱少、事多、活难干。这也是 " 岗多人少 " 但仍难以吸引 00 后生力军的重要原因,最终结果就是人员流动性大,难以留住人才。
佳敏所在的大学班级,总共 51 名同学,只有 4 名男生," 据我了解这 4 个人最后都改行了,以后不太会从事这一行,其他的同学也是考公考研的多,真正要从事这行的比较少。"
她告诉橡树实验室,虽然现在养老院是很缺人,但是薪资待遇很低,又很累,所以很多同学要么选择深造读研究生,要么就是考公务员,也有同学在养老机构工作后发现不怎么样,最后改行了。
就拿佳敏来说,她目前所在的岗位是相对较为轻松的社工,主要工作内容是给老人策划、安排一天的活动,比如画画、下棋等,让老人们不会无聊。
她的工作时间为早上 8:30 到下午 5:30,一个月休息 4 天,实习工资每月 2000 元,包住宿和午餐。即便转正了,薪资也不高,一个月 4500 元(税前)," 这个岗位薪资是定得死死的,没办法商量。"
佳敏还有同学在这家养老机构做护理员,一个月扣完五险一金后到手工资不到 4000 元," 好一点的机构也就 4000 元出头不到 5000 元,但是工作时间很长,休息时间很少。"
和社工比起来,护理员的工作时间更长并且更累,从早上 6:30 到晚上 6:30 整整工作 12 个小时,中途不休息,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给老人晨间护理、晚间护理,帮老人端热水泡脚,打扫卫生,如果是重症的老人,还要帮他们换纸尿裤等。
对此,作为护理员的晓雯更是深有感触,因为要照顾失能老人,她的工作强度非常大,从早上 8:00 到晚上 8:00,一天 12 个小时连轴转," 中间基本没有休息时间,工作内容涉及给老人换纸尿裤、洗澡,还有帮老人用餐。"
" 精细化的服务更多,只要老人按铃就要马上到。"然而高强度的工作背后,晓雯税前工资约 5000 元,付出和收获完全不成正比。
在某知名招聘网站上,北京地区养老院开出的护工薪资在 7000 元至 15000 元不等,上海、广州等地的养老院开出的护工薪资最低 6000 元,最高不超过 15000 元,而在二、三线城市开出的薪资更低,三四千元的比比皆是。
和不算高的工资比起来,护理员的工作内容却很多。
北京某敬老院发布的一则招聘详情显示,养老护理员的工作内容不仅包括身体清洁、日常膳食、居家环境整理等生活照料,还包括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基础护理、常见疾病护理、康复护理、情绪疏导、急救等十多项岗位要求。
《2024 养老护理员职业现状调查研究报告》指出,在工作负荷层面,养老护理员工作时间 9~12 时最多,占比 44.39%。在薪酬待遇方面,月收入在 4000 元以下的养老护理员占比为 36.49%。
" 薪酬不到位是个大问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康养分会副主任郑志刚对橡树实验室表示,目前养老护理行业工作强度大、待遇不高、社会认可度较低、学历低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
" 我爸妈不会觉得这份工作丢脸,但有些家属就会比较看不起你。" 说起这个,佳敏显得有些无奈,由于她和她男朋友都在养老院工作,二人都受到了男方父母的误解,"他们觉得不管你再怎么升职加薪,也只是一个端屎端尿的,工作不体面,希望我们改行当老师,有编制又会过得比较舒服。"
郑志刚在调研中还发现,一些大专或职业院校毕业生会在内心抗拒一线养老护理员这份工作,他们更想走养老机构的管理路线,绝大部分在养老机构度过实习期拿到学分后都选择离职。
晓雯也提到,他们一个班三十多号人,最终留在养老院工作的同学就 5 个左右。
多地出台揽人优惠政策
专家:制度如能落实还是能留得住人
事实上,为了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等 00 后从事养老服务行业,多地出台了入职奖补、岗位补贴等优惠政策。
2023 年 12 月,北京市民政局等 6 部门印发的《北京市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2023 年— 2025 年)》提出,非京籍高层次养老服务人才,可以按照人才引进政策办理落户或享受积分落户加分。
同月,辽宁省发布通知,调整完善老年服务与管理等专业毕业生入职养老服务机构补助政策,引导和鼓励老年服务与管理等专业毕业生到养老服务领域就业创业,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其中,全日制本科及以上毕业生最高可申请 6 万元入职补助。
此外,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建立养老服务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制度,规范养老服务领域职业设置,提高养老护理职业吸引力。建立健全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转换通道,构建与技能等级相衔接的技能岗位评聘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在职业院校开展养老服务类专业公费培养试点,毕业后市场化社会化就业。
同时《意见》提出,引导养老服务机构完善薪酬分配办法,向一线工作人员倾斜。加大养老护理员、老年人能力评估师等职业技能培训、岗前培训力度,加强和规范等级认定、评价管理,强化职业道德建设,依法完善从业禁止制度。
在郑志刚看来,一系列制度如果能落实,养老行业能够留得住人。但他也提到,目前针对养老行业的发展,政府、市场、社会三方的协同没有建立起来,各自的职责并不是很清晰," 我们的顶层设计已经清楚了,关键是地方能不能把它落实到位。"
郑志刚也谈到,老龄化是一个大趋势,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就读养老专业确实是个好选择,也是好的就业方向,但也要理性看待,一个是基于个人的兴趣,其次就是根据学生的成绩。
" 部分学生的成绩不是很理想,没有其他的选择,只能调剂到这个专业,并不是学生个人的选择。"
" 当保姆还得读大学?" 对于外界的误解,郑志刚也有自己的看法,随着专业化的养老院越来越多,针对不同的老年群体,需要不同的专业人才,比如失智失能的老人,不仅仅需要有人照顾吃喝拉撒睡,还得有专业的医生、护士、康复师、理疗师、营养师 …… 这类工作并不是保姆就能做的,还是需要专业人才。
在他看来,应该把养老服务的各个专业人才和养老院的养老护理员作区分,对于养老专业的学生而言,真正在一线工作,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反而是劣势,真正有优势的地方在于要把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发挥专业技能才算学以致用。
" 目前还存在的问题是,高校里面的老师没有在养老机构工作过,教的也是理论知识,导致学生缺乏实战经验,实际工作中可能还不如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后者更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
郑志刚进一步表示,就算有应用类、技能型的学校,高校也应该更多地跟产业去深度结合,从养老机构里面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人来上课,才能培养更好的专业人才。
(应受访者要求,佳敏、晓雯为化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