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会和公务员“抢饭碗”吗
公共服务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一直在升级,公众熟悉的“一网通办”就是典型例子。近期,多地宣布政务服务系统接入DeepSeek大模型。福田区的这70名AI数智员工“上岗”后,能走多远,能在多大程度上覆盖政务服务工作,取得怎样的实际成效,尚需观察。
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以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AI走上政务服务岗。随着人工智能的迭代,特别是人形机器人的普及,更多政务大模型的全新亮相,AI数智员工会将在更多场景派上用场。
这一点,无论是公务员群体,还是普通公众,都应当心里有数,并做好积极、开放的心理准备。毕竟,AI大显身手的时代已经到来,看到AI技术的强大及推动社会进步、造福人类的实力和优势,积极拥抱AI技术,才是顺势而为的明智之举。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AI短期内就可以“抢饭碗”,取代很多群体的工作岗位,特别是公务员这种必须与人打交道的工作。
就公开报道看,此次深圳上岗的AI数智员工,所做的工作仍显基础。尽管其能力已覆盖公文处理、民生服务、应急管理、招商引资等多元场景,但是,无论修正公文格式,还是“执法文书生成助手”将执法笔录秒级生成执法文书初稿等,均为政务服务中的常规性、基础性工作。
而且,就当下而言,这70名AI数智员工的到来,也并不必然导致人员精简。究其因,它们扮演的角色更多是“助手”,而不是真正能下基层、能解决问题的人。举个例子,它可以将执法笔录秒级生成执法文书初稿,但不能撰写原始文书,更不能代替工作人员去现场处理复杂具体的现实事务。
公众热议透露出哪些心态
公众热议AI数智员工透露出的心态,颇值得玩味。有网友希望“AI公务员”集体上岗,让“混日子的下岗”,这是因为现实中确有一些人尸位素餐、甘于躺平。有网友希望把机械化的工作交给“AI公务员”撰写,为基层减负,是因为在一些基层部门,无休止的公文写作重复枯燥。
还有网友希望“AI公务员”早日取代一些服务岗的公职人员,受不了他们的冷面孔,则是因为,在一些地方办事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让群众难以满意。
一些公务员群体的“抢饭碗”焦虑,目前来看,还为时过早。不过换个角度看,这种焦虑中,也蕴含着对政务服务人员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提升群众满意度的反省。如果这种反省能进一步转化为公务人员改进工作的动力和助力,何尝不是“AI公务员”带来的一种良性内卷?
AI数智员工“上岗”,引发公众热议,一些网友乐于做阅读理解,从各方面表达真实的愿望,本身就是一件充满看点的事。尤其是,读懂非公务员群体的期待,精准化解办事群众的痛点,不断打通政务服务的难点、堵点,是更深刻、更重要的问题。
可以确定,AI数智员工发挥的空间将越来越大,绝不止于公文处理、民生服务、应急管理、招商引资等政务服务。但无论AI数智员工发挥的作用多大,对于公众来说,都不希望服务是冰冷的。这一点,或许可以从近些年不少企业推出的AI客服中得到启示。
说到底,人工智能带来的改变,应当是公共服务质量的优化,是公众获得感的提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