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尺。1990年以来,广州市常住人口从591.9万人增加至2023年的1882.7万人,东莞市常住人口由1990年的175.6万人增加至2023年的1048.5万人,两地在吸引人口上做对了什么,人口外流城市能从中借鉴哪些经验?
据浙江省衢州市发改委网站消息,今年7月30日至8月1日,衢州市政协副主席朱政带领市发改委、市人力社保局、市住建局、市资源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赴广州市、东莞市学习考察人口集聚工作。近日,相关调研报告已在市发改委网站上发布。
两地“抢人大战”做对了什么?
这份报告提到,1990年到2023年,广州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达3.57%,1990年至2000年期间的年均增长率达5.32%。东莞市常住人口1990年至2023年年均增长率达5.56%,1990年至2000年期间的年均增长率更是高达13.89%(增长3.7倍)。两地近三年的增长率已降低至0.4%左右,2022年人口小幅减少后2023年又恢复正增长。相对而言,衢州市的常住人口由1990年的226万人波浪式小幅增长至2023年的229.7万人,年均增长率仅0.05%,增长高峰期是2010年至2020年的0.71%。
户籍人口方面,广州市的户籍人口由1990年的594.3万人增加至2023年的1056.6万人,东莞市的户籍人口由1990年的131.9万人增加至2023年的307.9万人。两地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76%、2.60%,约为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的一半,且随着户籍政策的放宽,增长率在近些年有提高的趋势。相对而言,衢州市的户籍人口由1990年的230.7万人增加至2023年的253.9万人,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年均增长率约0.29%。
此外,广州市的城镇化率在2000年就高达83.8%,后小幅增长至2023年的86.8%,年均增幅仅0.13个百分点。东莞市的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60%快速提高至2010年的88.5%,后缓慢提高至2023年的92.8%,年均增幅1.43个百分点。
据报告分析,人口的流动导致老龄化率、生育率的巨大差异。1990年,广州、东莞和衢州的老龄化率(65周岁以上)相差很小,均在6%左右,而到2020年时分别为7.8%、3.5%、18.5%,一方面广州和东莞有大量年轻外来人口、拉低全社会人口年龄,另一方面衢州市较多年轻人口外流,两方面因素的叠加造成老龄化率的巨大差异。1990年以来,广州和东莞的户籍人口出生率虽有下降趋势,但基本维持在1%以上,而衢州市的出生率下降幅度较大,2023年仅0.53%,同样是人口流动造成的结构差异所导致。
澎湃新闻注意到,2023年衢州市常住人口出生率为5.3‰,死亡率为8.6‰,自然增长率为-3.3‰;与2022年相比,出生率下降0.2个千分点,死亡率增长0.6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下降0.8个千分点。
今夏衢州市政协领导带队考察发现,产业发展带动就业是促进人口集聚的最重要动力。
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凭借地理位置优势迅速崛起,成为中国最早开放的城市之一,东莞以制造产业立市,一跃成为新兴的国际制造业名城。广州大力发展汽车、电子、石化等先进制造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文创产业,拥有成熟的交通网络、先进的基础设施、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繁荣的服务业市场,2023年GDP突破到3.04万亿元。东莞打造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鞋帽、食品饮料等4个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以及软件与信息服务、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等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了以松山湖国家高新区为引领,7个省级新区(开发区)、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为支撑,众多市镇工业区为基础的园区发展格局,2023年GDP达到1.14万亿元。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带来了更高的收入水平,进而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
配租型保障房方面,将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广州15万套公租房中有5万套用于新就业无房职工、稳定就业外来务工人员,占比30%左右。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广州市级财政配套支持资金,东莞推进“莞寓”租赁住房品牌建设,由国企统一转租安置房等房源进行运营,为租住者提供便捷的入住服务和优质的公共服务,还增设了租房补贴措施,符合公租房保障条件或人才认定条件的人员租住市属房源可享受每月500元、最长3年的补贴。配售型保障房方面,在前期共有产权房试点的基础上,重点推进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建设,2024年广州、东莞分别计划建设10000套、3000套,房价控制在同等情况商品房的50%以内,东莞还启动了保障性住房购房意愿线上登记工作,登记有效的直接进入购房轮候库,登记数据为项目确定户型配置和开发时序提供参考依据。
两地还逐步放宽落户政策。作为千万级人口的超大城市,广州和东莞为吸引和固化外来人口,不断放宽落户限制,近三年户籍人口增长量分别是常住人口增长量的8倍、259倍。广州市构建起以引进人才入户为主、积分制入户和政策性入户为补充的“1+1+3”迁入户政策体系,将学士、硕士和博士等引进人才的落户年龄限制分别放宽5岁至40、45、50周岁,实现应届毕业生直接到公安机关办理入户手续;逐年递增积分制落户指标,从2011年3000个增至2024年16000个。东莞市明确稳定居住就业入户条件从原来的社保和居住年限“双五”变“单一”,即在东莞合法稳定居住就业并参加社保、持有有效居住证满1年即可申请入户,实行大专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先入户后就业”政策,放宽在职人才入户年龄限制,大幅降低落户门槛。
此外,广州市以标准化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印发《广州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3年版)》,共93项服务事项,其中73项已实现向常住人口覆盖,统筹积分制入户、积分制入学、积分制申请公租房等公共服务的“1+N”制度框架,按积分高低和志愿等分配义务教育起始年级学位、公租房等基本公共服务。东莞市先后出台《东莞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东莞市“十四五”时期“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等一系列公共服务规划政策,建立较为完善的“市—镇—村(社区)”三级公服配套体系,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更好覆盖常住人口。
人口外流城市能做什么?
这份调研报告亦分析了衢州市人口集聚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首先是国家“人地钱”挂钩的导向不利于该市争取相关政策。具体而言,衢州市2023年常住人口229.7万人,相对于七普新增2.1万人,增长率0.91%,仅高于丽水市的0.82%,居全省第10位。户籍人口比常住人口多24.2万人,人口外流较多。当前国家政策导向是“人地钱”挂钩,资金、土地等要素向人口净流入、常住人口规模大的城市倾斜,不利于衢州市争取相关要素。
例如本次养老、卫生等部分社会领域超长期特别国债,全国首批只支持103个人口净流入城市作为一类支持城市,全省仅衢州和丽水未纳入支持范围,第二批丽水莲都区纳入二类支持城市,衢州市未纳入支持范围。国家城镇化五年行动计划明确,落实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较多的城市倾斜,国家城镇化潜力地区也要求是城镇化率低且人口规模大的县(市、区),全市仅江山市列入。
在当前“抢人大战”的宏观背景下,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均放宽了落户限制,依靠产业优势和规模优势继续保持对人口的虹吸,中西部省会城市人口持续回流,二三线城市纷纷加码人口招引政策。衢州市虽然于2022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员工引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但从政策含金量和竞争力来看,部分政策与东莞等城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如针对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困难群体的租房补贴政策,东莞的政策对象范围更大、补贴额度更高。又如东莞正在推行的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满足大专及以上学历工作满一年等条件即可享受,房价仅市场价的一半,衢州市尚无此类政策。
报告还指出,衢州市产业结构偏重,就业吸纳能力相对较弱,且产业工人的收入水平不高,2023年衢州、嘉兴、湖州、东莞的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分别为5000、6446、6345、6715元。
今年来,受市场形势影响,衢州市企业对生产经营较为谨慎,根据对用工规模200人以上重点企业用工监测,反馈缺工共1961人,缺工率仅2.25%,较一季度下降1.1个百分点。大产业项目的就业带动作用变弱,7个百亿项目(华友、吉利、一道、鹏辉、金瑞泓、先导、创柔)去年共引聚青年大学生4120人,今年1—5月仅引聚1055人。
另外,市区产业和城市发展融合度不高,优质居住区主要集中在智慧新城附近,生产区域集中在东港、高新园区、巨化等位置,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较多企业员工存在城乡钟摆式流动,白天在城镇区域上班,晚上回农村地区居住。智造新城的公共服务设施、商业配套设施不足,产业工人“有生产无生活”,对企业甚至城市缺乏融入感和归属感。
近期衢州市发改委组织党支部进企业调研活动,市人力社保局也开展了集中调研走访,有关企业反映了较多产城融合问题,比如极电新能源反映周边配套较少,年轻人娱乐休闲只能进城,又如在鹏辉调研时,来自河南的零零后员工赵某反映“生活有些不便,连外卖都点不到”。
2023年末,衢州市常住人口为229.7万人,与2022年末常住人口229.0万人相比,增加0.7万人。调研组建议,要把招引市外人口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长期而言要推动产业“提质增量”高质量发展,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短期内要加快推进以住房保障为主要抓手的产业工人市民化改革。
“新型工业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根本动力,有产业才有岗位,有岗位才能吸引人口集聚。”报告认为,要加快推进“五链”融合深化工业强市战略,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培育引进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链主”和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在“六大产业链”的基础上加快打造战略性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动文旅服务业、体育服务消费、健康服务消费等生活性服务业提质扩容。聚焦引进更多重特大产业项目,更好发挥大项目就业“增容器”作用,建立重大产业项目就业影响评估机制,及时掌握产业项目就业容纳情况。
报告认为,产业工人在衢州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将会大大提高其对城市的归属感,有效减少流失率,要积极探索符合衢州实际的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制度,实行封闭管理(不能上市交易),研究国企收购库存商品房、安置房转为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参考东莞“房价=划拨地价+建安成本+5%利润”控制资金平衡,试行保障性租赁房“先租后售”模式,降低产业工人购房门槛,可优先针对大学毕业生、具有一定技能的产业工人等群体开展试点。加强配租型保障性住房建设和运营,适当提高针对产业工人的租房补贴力度并加强宣传,为新来衢就业人员提供“青年驿站”免费住宿和“有礼租”服务,加强对经济条件困难员工的公租房保障,建立专门管理运营的国资公司,以微利运营为原则,提供质优价廉的“一站式”服务。
报告还呼吁,加强产业园区周边住宅、生活配套设施、商业设施的统筹规划,根据不同产业园区特点推动工业邻里中心建设,加强幼儿园、托育园、医院、餐饮、文体、娱乐、商超等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设施布局建设。另外,支持外来产业工人家属随迁就业,在衢缴纳社保满一定期限后给予就业奖励,充分发挥零工市场、就业驿站等平台作用,为随迁家属提供就业政策咨询、岗位推荐等服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