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坤
是否会被阿里出售尚无更新进展之时,高鑫零售先传来了艰难扭亏的消息。
近日,高鑫零售发布了截至2024年9月30日止6个月的业绩公告,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347.08亿元,同比减少2.96%;实现期内溢利1.86亿元,同比增长149.2%;实现归母净利润2.06亿元,同比增长157.4%。
相比公司在过去数年中收入大幅下滑、陷入巨亏之中,上半财年高鑫零售扭亏为盈的表现似乎在或将被阿里出售的节点,释放出了一丝回暖的信号。然而,在这背后,却是高鑫零售的营收继续下滑,通过闭店、裁员来“节流”实现的扭亏为盈难言持续性。当年阿里斥资500亿元收购,但如今市值仅剩200亿元,是否会成为“弃子”,仍是未知。
核心业务持续下滑 门店仅剩500家、裁员超万人才能扭亏?
不同于其他传统零售商超,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早在2017年就获得阿里的青睐,相对较早地开启了高鑫零售的数字化,从单独的app到线下门店接入淘鲜达、饿了么、天猫超市等,高鑫零售在线上渠道得到了不少助力。
但即便如此,高鑫零售依然难逃业绩的持续下滑。2016-2018年间,公司的营收规模曾一度超过千亿元,在一众零售商超中规模瞩目。但近年来,伴随着各式电商零售入局,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变化、消费渠道多样化等因素影响,高鑫零售逐渐走在下坡路上。
2021财年,高鑫零售调整了财年截止日,从2020年1月到2021年3月的15个月实现营业收入1253.13亿元,这也是公司距今最后一次实现千亿营收。2022财年开始,高鑫零售收入大幅缩水至881.34亿元,一直以来相对稳定的盈利也转为亏损。
自此之后的2023、2024财年,高鑫零售的营收规模接连降至836.62亿元、725.67亿元,其中2024财年还出现了又一巨亏16.05亿元。而2025上半财年,高鑫零售尽管艰难扭亏实现盈利2.06亿元,但营收规模依然下滑至347.08亿元,同比减少3.73%。
最新财报中,高鑫零售表示,来自销售货品的收入为人民币331.86亿元,较去年同期的人民币342.25亿元减少3.0%。该下滑主要源自(i)关闭长期亏损门店;及(ii)淘菜菜及天猫共享库存业务等供应链业务收缩。
最核心业务仍在下滑,高鑫零售却在上半财年实现扭亏,背后离不开一系列“降本增效”举措,但由此实现的盈利未来或很难持续。
一方面,高鑫零售通过裁员节流。2023财年,高鑫零售还曾拥有雇员107785名,然而一年之后的2024财年,公司的雇员数量降至86226名,一年间减少超过2万名雇员。而截至2024年9月30日,高鑫零售的雇员则再降至85778名。与此同时,上半财年高鑫零售的雇员福利开支由去年同期的46.34亿元降至41.06亿元。
另一方面,高鑫零售也通过闭店的方式来减少额外支出。2022财年,高鑫零售旗下门店数量曾达到巅峰时期的602家,其中大卖场490家,中型超市9家,小型超市103家,同时也开始试水M会员店。但多类型门店并行的战略却并未给高鑫零售带来如期效果,反倒面临闭店收场。截至2024年9月30日,高鑫零售共有466家大卖场,30家中型超市以及6家M会员店。小润发已经不见踪影,整体门店数量相比巅峰时期净减少100家。
关店、裁员的背景下,高鑫零售的各项费用支出得以缩减,2025上半财年高鑫零售的销售及营销开支为766.7万元,行政费用为85.9万元,均不到去年全年的一半。
市值仅剩200亿成阿里“拖累”
一路下坡的高鑫零售,未来或也将面临阿里的不再“陪跑”。
早在2017年,阿里就通过淘宝中国入股高鑫零售,斥资224亿港元直接和间接获得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成为公司的第二大股东。2020年,阿里再次通过淘宝中国斥资280亿港元收购吉鑫控股70.94%股权,对高鑫零售的持股比例升至72%,成为控股股东。在阿里的线上流量加持下,高鑫零售在行业中得以较早数字化转型,在一定程度上打通了线上渠道。
但即便如此,高鑫零售却依然未能扭转客流量及收入规模减少、公司盈利能力变差的困境,而这也自然为阿里的业绩带来拖累。早在2024年初阿里的财报会上,蔡崇信就曾表示“我们的资产负债表上依然有一些传统的实体零售业务,这些也不是我们的核心聚焦。如果能够完成退出的话,也是非常合理的”。似乎为未来可能剥离高鑫零售留下一定伏笔。
在这之后,高鑫零售或将被出售的传闻不断,直到9月,消息得到了进一步证实。彼时高鑫零售宣布短暂停牌,以待根据公司收购及合并守则发出载有公司内幕消息的公告。截至目前,关于股权交易的相关事件仍未有进一步披露。
而从高鑫零售的市场表现来看,当年阿里共计斥资500亿元对高鑫零售进行收购,但近年来公司的股价一路下跌,高鑫零售股价已然“脚踝斩”,市值仅剩200亿港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