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消息称,希望中国、巴西之间能围绕经济发展和自然保护建立开创新的沟通桥梁,引导中国政府部门或行业投资者重视产业链与生态系统保护方面的高质量协同发展。
WWF北京代表处组织中国多利益方代表团于2024年下半年三次赴巴西考察。中国肉类协会(CMA)此前提议建立长期对话机制,在两国贸易中推广无毁林无土地转化牛肉。而巴西方面,则计划通过国家退化牧场改造计划 (PNCPD) ,用以实现至2035年恢复巴西4000万公顷的退化草场,这需要包括中国政府在内的国际社会的支持。
过去十年,中国成为巴西大豆、牛肉等软商品最大买家,也是遏制巴西毁林和自然植被森林转化加剧的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中国通过增加对“森林友好型”产品的需求,可引导巴西更广泛地采用环保生产方式,支持可持续的牛肉和大豆供应链建设,助力全球气候和生态保护目标的实现。由于中国是巴西农林产品的最大买家,对无毁林无土地转化(DCF)产品的需求有可能推动退化牧场的恢复和利用,在减少毁林和自然植被转换的同时,提高国家农业的生产力和效率。
在2024年的考察期间,巴西大豆和肉类贸易商及行业协会介绍可持续发展倡议、负责任和无毁林采购政策等。巴西联邦政府及部分州也参会并介绍了可追溯性和监测系统、投资机会。
根据 2024年11 月 21 日发出的信函,中国肉类协会(CMA)向巴西牛肉出口商协会(ABIEC)提出正式请求,提议尽快联合推进无毁林无土地转化牛肉试点工作。中国肉类协会在信中提议建立一个长期对话机制,不仅讨论商业问题,并在两国贸易中推广无毁林无土地转化牛肉。中国肉类协会还一直在与中国有关主管部门合作,以使巴西无毁林无土地转化牛副产品能够优先获得出口到中国的许可。这也将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将为巴西牧场主带来更多价值和收入。
毁林、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巴西的粮食生产正受到降雨量减少的影响,而降雨量减少正是毁林的直接后果。
中国生态环境部国际合作处处长周军建议加强与巴西在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协同管理方面的合作。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FECO)副主任李霞建议聚焦当前议题,通过可持续供应链中生态价值赋能,支持落实中巴高层协调与合作委员会环境与气候变化分委会的相关安排。她还进一步建议持续开展双边科学探索、基线调查及相关工作,推动务实合作。
据此,世界自然基金会提出了一项中国和巴西之间围绕经济发展和自然保护的开创性建议,希望在两国平等协商的基础上,通过政府间合作、可持续可追溯供应链搭建等形式,支持巴西退化牧场及生态系统原生植被恢复等领域,助力应对全球气候危机和加强粮食安全。
巴西有超过1亿公顷退化牧场可用于农业和畜牧业扩张。若能有效利用,至2040年可在不用砍伐一棵树的前提下,满足预期的产量增长。世界自然基金会期待看到中巴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携手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同时,实现对珍贵的自然资源的规模化保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