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谢欣
11月18日,西充县疾控中心向界面新闻回应被疫苗企业发帖催收事件,相关负责人表示,县疾控中心与疫苗供应方科园信海(北京)医疗用品贸易有限公司(下称:科园贸易)已进行多次沟通,双方就回款事宜达成协商。由于此前财政支付流程调整等客观因素,疫苗回款支付曾有所延迟,但目前相关问题已得到解决。
相关负责人介绍,资金安排已与县财政部门完成衔接,上个月已支付科园贸易20万元,本月底计划再支付40万元,预计本年底将完成协商金额的支付。同时,后续疫苗采购及基本疫苗供应均正常进行,不会受到影响。
此前,11月5日,在四川省网上群众工作平台,科园贸易相关工作人员给西充县财政局写了一封催款贴,请求对方拨付已被拖欠近3年的166万元疫苗款。对此,西充县财政局回帖表示,县财政局和县疾控中心已将该疫苗款按月纳入支付计划,将积极筹措资金,力争2025年1月31日前分期支付完毕。
科园贸易是上海医药旗下疫苗流通子公司,也是国内在疫苗流通领域的龙头企业,无论是从被拖欠的对象、金额、还是时间来看,这一事件都预示着其并非单一个例,而是早已成为行业内的普遍现象。
实际上,自2023年起,自费疫苗回款难已成疫苗行业内众所周知的难题。
不少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也已显示出蛛丝马迹。例如2020至2023年,智飞生物的应收账款从最初的66.24亿增长到270.59亿元;万泰生物的应收账款从最初的6.91亿增长到29.91亿;欧林生物的应收账款从最初的1.91亿增长到4.91亿等。
疫苗根据支付性质分为两类:第一类疫苗和第二类疫苗。第一类疫苗由政府统一采购,供公民免费接种,常见的如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第二类疫苗则为自费疫苗,由公民自愿接种,诸如狂犬疫苗、流感疫苗和宫颈癌疫苗。
其中,在自费疫苗的采购体系中,县级疾控中心汇总需求后提交至省级疾控中心,由省级疾控中心负责组织全省的集中采购,确定中标企业、品种、规格及价格。之后,地方疾控中心(如县或区级)会与中标企业签订采购合同,负责具体的疫苗采购与分发。即真正采购与分发疫苗的是地方疾控中心。
“事实上,正常情况下,自费疫苗从商业交易的逻辑上出发并不存在回款难点,”11月18日,一名疫苗行业从业者向界面新闻表示。疫苗销售采取零差价模式,且由消费者直接支付费用,一手交钱、一手接种,交易链条清晰,理论上不应出现欠款问题。不过,疫苗流通的实际操作需要经过多个环节,回款周期因此被拉长。
关键的难点往往出现在接种完成后的后续流程。
这位从业人士表示,假设疫苗从企业发货至地方疾控,通常需要约一个月时间;地方疾控再分发至接种点或医院,接种后按照约定流程结账,接种点或医院完成资金结算至少需要一个月。随后,地方疾控再审批并将款项返还至企业,审批和支付流程同样需要一个月左右时间。这样一来,即使所有环节运行顺畅,回款周期也需要三个月左右。
“这已经是各方高效协作、不拖延流程的理想情况,”他补充道。“现实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延迟都会进一步拉长整体回款时间。”
智飞生物总裁蒋凌峰此前曾在接受CCTV2财经频道采访时透露,6个月内回款的已是非常优质的客户。一般回款周期为1年,甚至有的地方会更长。期间就存在巨大的资金成本。
除此之外,接种单位和财政部门挪用已收取的疫苗款也是潜在问题。地方疾控中心的定位就显得非常尴尬。
作为疫苗流通环节的核心枢纽,地方疾控中心承担着采购疫苗、为接种单位供应疫苗以及回收款项的职责。然而,疾控中心与接种单位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上下级管理关系,这导致疾控中心在回款问题上缺乏足够的约束力和强制性措施。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一位曾参与疫苗接种业务的民营医院管理人士透露,部分医院在财政困难时,会将收取的疫苗款挪用于其他用途,如发放工资或采购设备,以维持日常运营。有的社区卫生中心甚至拖欠疾控中心疫苗款长达一到两年,这无疑加剧了疾控中心的资金压力。
对此,11月18日,另一名疫苗业内人士向界面新闻表示,针对拖欠疫苗款的接种点,某些疾控中心只能采取“少发货”或“不发货”的应对措施,迫使接种单位结清款项。甚至一些地方已经采取了现款现货的供货政策,以防止欠款积压的情况进一步恶化。
此外,疫苗资金的流向还暴露出另一层结构性问题。据《经济观察报》,不少县级疾控中心未设立专门账户,疫苗款不直接回到疾控中心,而是汇入地方财政账户。疾控部门在支付企业款项时,需先向财政申请拨款,这导致许多疾控中心没有对疫苗资金的主导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